|
lzruabii1xp.jpg
类型:Gothic Metal
hzm01rf1lrz.jpg
下面转篇写得很好的介绍文章。
夜之玫瑰的悲剧
作者:花落成蚀
我不想让此文成为Fans致偶像的赞美诗,也不想让它充斥着“正统”金属党宣泄不满的愤怒。所以,我尽可能的不带着个人感情与取向来写。
但是,完全没有个人情感与取向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如榨干的豆渣一样毫无营养。
这就是矛盾之所在。
Theatre of Tragedy(以下简称为ToT),悲情剧院,它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也再模煳不过。说它清楚,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牌的,被认为开创了哥特金属一派的大牌乐队的资料网上到处都是;说它模煳,其原因也源自那些漫天飞舞的资料——它们并不值得完全相信,不通过个人的思考,你什么也明白不了。
这个乐队之所以能被那么多人称道,并且在金属界有如此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其前两张专辑《Theatre of Tragedy》和《Velvet Darkness They Fear》所创造并确定下来的Gothic Doom Metal风格。在这之前的91年,Paradise Lost的那张《Gothic》已经尝试将女声融入低沉阴郁的厄运金属当中,然而他们并没有更进一步,去更深入的尝试Gothic阴性的美感。与这个乐队不同,ToT自建团之初,音乐中女声、钢琴或是大提琴这样显得柔媚纯洁的成分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又意味着什么?
哥特金属源于厄运金属。ToT之前的那些乐队虽阴郁,然而却停留在阿波罗式的英雄姿态当中。在ToT那两张划时代的专辑之后,人们发现原来金属乐也可以如此的罗曼蒂克,如此的柔媚。
就这样,悲情剧院为其后的乐队开创了一条新路,然而,也限制了他们的想向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哥特金属乐队似乎都是ToT的翻版,美女与野兽的双唱腔——即柔媚女声与粗暴、沉重的厄运金属式低吼构成反差强烈的对比,加上键盘或者是其他乐器营造的低沉阴郁的氛围,组成了所谓的“哥特金属三大俗”。同时期同类型的乐队,不乏优秀者如Tristania、The Sins of Thy Beloved、The Gathering,但更多的是蹩脚的模彷者。
此时的ToT也酝酿着变革,但是带来的改变却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居然是越来越不金属,要知道这种改变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它意味着要舍弃自己已经成熟并广受欢迎的风格,去探索未知——他们所尝试的是电子化音乐。
上世纪末喜欢ToT的音乐的人,大抵都是比较死硬的金属党——那时候没有网络,能够听到这个来自挪威的乐队只有一个方法:买打口碟。而在那个年代里电子音乐是比较不被金属党(其实到现在还是)所接受的一种风格。于是,ToT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乐迷。而在其后的网络时代,人们能够得到海量的讯息却常常忘记了自己去思考,于是就有部分人还没弄清楚就跟着“前辈”们开口了:ToT的转变是为了屈从公众的爱好,是为了销量,为了钱。
实际上呢,他们在自己喜爱的乐队的现场疯狂的甩着头,认为这就是真的明白了所听的音乐时,却不知道甩头感是几乎所有人在一分钟110拍的节奏下的自然反应。某些人以为他们很强悍,因为他们听过/下载过很多音乐。然而那些海量的信息却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能力,吃下去的多是别人嚼烂了的馍,恶心至极。
《Aégis》是ToT的第三张专辑,也是他们寻求改变之后的第一张专辑。这张碟与前面两张的不同在于:吉他、贝斯被软化,营造氛围的键盘有了更高的地位,而最大变化是:男主唱Raymond基本抛弃了低吼,更多的是在清唱,从而,除了厚重的氛围外在《Aégis》里听不到任何厄运金属的痕迹。实际上,这些改变是很好的,太拘泥于厄运金属的制式反而会限制音乐的创造力。这张碟也被大部分人(包括我)认为是ToT最好的一张专辑,它有相当多的男声部分给我的感觉就和后来的一些以男声为中心的哥特金属乐队如:Eisheilig、Lacrimas Profundere一样,非常美妙。
《Aégis》中ToT所作的改变为其后乐队的两张电子化专辑铺了路,而Raymond对电子音乐的偏爱从97的EP《Rose For The Dead》中的《Black As The Devil Painteth》便可以看出。2000年的《Musique》,网上对它有这样一段评价:“Musique”是THEATRE OF TRAGEDY从一开始就保持唯一独特的音乐精神的诠释。。每次看到这个评论,我都忍不住想对它的原作者说:您真是个人才。为什么呢?《Musique》是ToT的第一张电子专辑,无论是歌词内涵还是编曲都没有继承他们以前的特点,谈何继承;若只把它当作一张电子工业/哥特专辑,它也完全比不上2002年的《Assembly》。
事实上,我认为从《Musique》开始,ToT就背离了他们当初作为一支哥特金属乐队的审美与内涵。说ToT背离了之前的道路,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一支电子工业/哥特乐队。其实看看现在的那些电子工业的大牌们,如Gothminister和 DeathStars都是2000年左右成立的,可以说那段时间正是这种音乐的发展期。重要的是内涵,虽然不通过歌词,这玩意很难给人个直观的感受,但是缺少了它,音乐里总会少了点什么,就像人丢了魂一样。按照Kya大师的说法,哥特音乐是酒神式的艺术。简单的说,与它相对的日神式艺术是遵从对称的,强烈的突出秩序的,阳性的,反抗自然的不确定性的艺术;而酒神式艺术就是以不对称为美的,破坏秩序的,阴性的,顺从自然母亲的溷沌本质的艺术。ToT前三张专辑的歌词都是由古英语(范指,实际上是早期的现代英语,夹杂着不少的拉丁语)写成,极其华丽、富含诗意。词作者Raymond在歌词中引用的典故也非常有意思,并且毫不留痕迹。很难想象他在组乐队前是学工程设计的。
而自从ToT离开老东家,投入大厂牌Nuclear Blast的怀抱之后,Raymond的诗意与Eirik T. Saltro低沉的贝斯主旋律一同烟消云散。Liv Kristine的嗓音依旧唯美甜蜜,然而缺乏厚重的内涵与厚重的编曲的衬托,总显得有些腻。
文章写到这,才提起Liv真是够对不起她的。事实上,没有她甜蜜的嗓音就不可能有ToT。那么哥特金属的创造者就不会是这支乐队,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有这个流派。Liv实在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虽然她算不上是个美人。可以说,是她完善了ToT的美感,同时,ToT也成就了她。她与ToT的恩恩怨怨更加深了这支名为悲情剧院的乐队的悲剧性。
04年,ToT开除了Liv,并没有任何除了她离队之外的任何声明。这让很多ToT迷们深感疑惑,不明就里。很多人是因为Liv的声音才喜欢上这个乐队,一时间大家是如此的悲痛。还好她马上就有了另外一支乐队Leaves’ Eyes,人们的注意便马上集中在这支乐队上。
事实上,Leaves’ Eyes的建立时间是03年。ToT开除Liv更多的原因我觉得是她实在是太“忙”了,有自己个人专辑的计划以及名为Liv Kristine的个人乐队,还要顾及与老公一起组的乐队Leaves’ Eyes。按照ToT出专辑的规律来看,正好2004年卡在了两年一张专辑的周期上,如果真的实在是不能再“凑合”下去了干吗要开除她?不巧的是,04年鼎鼎有名的Dani Filth(Cradle Of Filth的主唱)也邀请Liv加入他的EP《Nymphetamine》的计划。她实在是太“忙”了。
大凡以唯一的一个女声为中心的乐队换了主唱后都一蹶不振:Nightwish的新主唱至今都没被Fans们接受,Xandria的Lisa离队后到现在这个乐队都没有消息。ToT开除了Liv之后,马上欲盖弥彰私的找到了Nell作为他们的主唱。 Nell拥有一个更加有音乐特色的家族背景,可以说是个学院派。事实上她的演唱技术确实比Liv要好,没有Liv若有若无的沙哑感。但是正因为如此倒显得太学院派了,很多ToT迷不喜欢她——当然也因为她挤掉了Liv。换了主唱后,Theatre of Tragedy更名为Pages of Tragedy,这就像是整个乐队为Liv离开之后或愤怒或疯狂的胡乱之举。因为其后除了在海报上的名字变了,PoT基本没出现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官网的首页新闻上也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公布他们改名字的那次,其余时候一律称这个乐队为ToT。
被打乱了计划的ToT在找到Nell之后恢复了正轨。06年新专辑《Storm》问世了,因为之前有张EP,所以人们并没有为ToT回到哥特金属上有所惊奇。然而这也不代表他们回到了自己当初的路上。
如今,又是2年过去了。ToT就连一张EP都没有发布过,也没有任何有新的创作计划的消息。他们是积水成渊,酝酿这如何再次让世人惊奇,或者《Storm》就是Theatre of Tragedy这朵夜之玫瑰的整个悲剧的收场?
我真的很想知道。
至于离队的女主唱Liv Kristine,她的乐队Leaves' Eyes的作品在这里:
https://bbs.musicool.cn/thread-421702-1-1.html
密码:bbs.musicool.cn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9332&uk=3490883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