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片名称:小提琴协奏曲《零号》
作曲:王强
演奏:中国交响乐团
小提琴:何红英
指挥:张艺
文件类型:APE
文件大小:99M
文献整理:Wonpeace
nr3xyddr4ks.jpg
唱片介绍:
这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没有具体的内容,但作曲家运用小提琴多姿多彩的演奏技巧及管弦乐丰富的音响和色彩展现乐思,并通过三个乐章不同的速度、力度表达内心感情。第一乐章:充满朝气,风发向上,旋律常常采用突然移高半音的方式,变化调式调性,使情调变化对照。作者还运用许多现代的作曲手法让人对古老的京剧音列产生某种联想,十分有趣。第二乐章:小提琴唱出一首哀伤的歌,叹息般地在大小二度之间游戈滑动。乐曲中段的华彩段像是一个人的独白,又像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矛盾的再现。第三乐章:音乐主题充满活力,乐思机智,敏捷。独奏部分有相当的难度,很具有挑战性(这很符合作者的性格)乐队与独奏互相争艳,各不相让,突然,小提琴奏出了新的主题。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各种现代手法,乐队的配器也十分精彩,最后乐曲以大齐奏的方式结束。
以下文献摘自《丁芷诺小提琴教学网》
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小提琴协奏曲
发表日期:2006-3-7 11:06:13 编辑:丁芷诺小提琴教学网
从莫扎特1750年写下的小提琴协奏曲开始,小提琴协奏曲已成为一种极有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一把小小的乐器,小提琴演奏者充分施展了他的音乐才华,诉说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音乐中有勃拉姆斯、贝多芬的深睿哲理,有西贝柳斯史诗般的宏伟,也有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的华丽,更有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的亲切。
“梁祝”的诞生更是让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通过美丽的故事和优美的旋律接受了这一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形式。殊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作曲家所写的“现代协奏曲”已不太注重演奏者及听众的感受,有的让人不知所云地作出一些新的“技巧”,有的更是标上了各种奇怪的记号,使左手上下飞舞几乎谈不上稳定的“音准”,右手却很少能舒展地拉上一弓,有时我真想问:“是不是非要让一件歌唱的乐器不让歌唱,弄出点敲敲打打奇怪的声响才叫现代手法?”,可以说相当部分的现代作品还是远离我们的。
elflihkmddj.jpg
在2003年4月7日上海大剧院的音乐会上,人们却听到了一首另人耳目一新的小提琴协奏曲——王强作曲的“零”号小提琴协奏曲。
“哪个王强?”,在上海广播交响乐团排练时有不少人曾这样问,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其实她就是那个五十年代写“嘎达梅林”大提琴协奏曲的女作曲家王强。“算下来她应该近七十了吧,很难想象她怎么会写手法这么新的作品?”。
我是在两年前在香港遇到王强的,那时她已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上音作曲系,听说她在香港跟很多人一样主要是在教钢琴,意外的是她拿出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总谱给我看,还让我提意见,从谱面上看我很难说出什么,但感觉告诉我,这会是一首有份量的作品,临走时我加了一句:“你一定要写双音啊,不然就不叫小提琴协奏曲了”。去年年底又到香港,王强带来了由何红英演奏、叶聪指挥的香港小交响乐队视奏的录音,一听之下不由得兴奋起来,特别是第二乐章的那段双音竟写得那么好,中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协奏曲实在太少了,弄得我们这些小提琴教师只能不断的“崇洋”,靠自己动手编教材吧,有时眼高手低总觉得不象样,王强告诉我这作品将在上海演出,因何红英怀孕而不能来,我们就决定让我的学生郑炜珉担任独奏,这样,我就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首作品了。
这首三乐章的协奏曲虽没有具体内容,也没有故事情节,但作曲家运用小提琴多姿多彩的演奏技巧及管弦乐丰富的音响和色彩展现了乐思和表达了感情。
第一乐章Moderato Sostenuto,该乐章有三个主题和一个简短的引子及一个更简短的尾声,形成A-B-C-B1-A1的环型结构。引子开门见山地奏出小提琴E、A、D、G四条空弦的四个音,然后再由低至高G、D、A、E以自然泛音出现,第一主题充满朝气而风发向上,并由两个四音组合。
第二主题是行板,在长音的衬托下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了一段富于情感的旋律。旋律常常采用突然移高半音的方式,变换着调式和调性,使情调变化对照。在华彩性的尾声时,小提琴有两个线条层次,低层下行是全音阶,上行是半音阶进行,上层前半拍是七和弦,后半拍是三和弦的华彩段,在乐队G、D、A、E五度叠置的长音衬托下,似夜幕上悬挂着一串萤火虫。第三主题是一段4/4快速的节拍,象吆口令似的在1、2、3、5五声排列的四个音中打转转。这种现代的作曲手法让人对古老的京剧音列产生某种联想,十分有趣。其中一段上方声部出现长音式的支声部,类似紧打慢唱的效果,中间段音乐由四音组变为三音组,由十六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这种音数减少时值放宽的反差使音乐更富弹性和张力。这里的调性关系也相当复杂,弦乐每个声部都有一个调中心,调性C、G、降B先后叠置在一起并形成复调性的线条,而每个声部又各自根据其运行规律转换调中心音。
sxv5sdinv20.jpg
第二乐章Adagio是单一形象的乐段结构,小提琴唱出一首哀伤的歌,开始的两个乐句徘徊在狭小的音区内,叹息般的在大小二度之间游弋滑动,而每句都是通过一个减五度下滑到六度音上。大提琴声部似以安慰的情感奏出原先的主题,小提琴加入到第三句好象是前两句的倒影,乐句在摇摆的切分音节奏中半音向上爬行,然后突然跳进,第四句是个展开式乐句,每个句逗都开始在装饰性的不同结构的四音组分解和弦上,而乐句总是落在半音下行切分的节拍上。华彩段是个人的独白,又像是个人内心世界矛盾的展现。有一段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分成十二个声部开始于同一音高,相隔一拍的卡农叠置同时各种半音下行,而独奏小提琴在上方用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伴奏,十二个声部依次进入,又依次退出,那样多层次、细腻而柔软的铺展开来,又似多层纱幕垂挂,微微浮动,淡淡地、柔柔地,又轻轻地消失……
ynyrysn1sld.jpg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Allegretto,这乐章有一个令人兴奋的主题——一个环绕式的半音化主题。像第一乐章的引子一样,先在E 弦上,然后A、D、G 和G、D两根弦上展衍这个半音环绕式的主题,并不断变换重音位置,使主题充满活力,乐思机智而敏捷。独奏部分有相当的难度,很具有挑战性(这符合作者的性格),乐队与独奏互相争艳、各不相让。突然,在小军鼓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一段似进行曲的新主题,上半句乐句是自然音阶,下半句却是全音阶的旋律进行,这种具有双调性的现代手法听来既丰富又新鲜,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各种作曲的手法,对主题作了充分的展现,如倒影、扩大等,乐队的配器也十分精彩,铜管的力度、木管的呼啸,当音乐发展到即将达到饱和之际,木琴在高音区是以穿透之力、刺破天空之势闯入,给主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音乐进入高潮区的顶峰。这时小提琴却出人预料地用轻声奏出泛音,然后立即以最强的力度及双音八度反复奏出主题的动机,这时乐队罕有的奏出一个音上构成的大小叠置的三和弦,并持续了八小节,最后以大齐奏的方式结束全曲。
ah05f2ci4x1.jpg
这首协奏曲虽然采用的是三乐章的传统形式,但却没有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在和声的运用上也较少采用传统的和声功能,而强调了线条,作者认为织体是从两方面出发的,一是线条二是节奏,大部分篇幅是靠线条的流动,线条层次多寡造成明、暗、浓、淡的对照,这些线条层次长短参差,迂回、环绕像网似的拉着音乐向前展开。据作者介绍,这是她从针织艺术中得到的灵感。节奏和变化节奏重音等,使音乐产生力度和动力,由静到动、规则与不规则的律动推动音乐的发展。在小提琴独奏声部,作者瞄准了它的四根弦做文章,再加上装饰的半音,丰富了主题。第二乐章运用了小提琴的分弓、连弓和手指滑音的奏法,产生了一个感伤的主题。第三乐章的半音化主题加上连续的双音,在提琴技术上有很好的发挥。
演出完后这首作品后引起了在场的提琴界同行们的欢呼,“这才是真正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总要让演奏的人喜欢才好”。在香港担任独奏的何红英对王强说:“我以为小提琴协奏曲已写到尽头了,嘿!你倒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有拉头”。当我把演出的录音播放给年已95岁的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听时,老前辈连连说“精彩、精彩!”,我赶紧要求王强写出钢琴伴奏谱,也好让这首乐曲加入到教材的行列,并让更多的人们去熟悉“她”。
作曲家介绍:
qfmkzrldln5.jpg
王强,女,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午极镇樗树崖村人,1935年生。1947年参加胶东军区文工队,1951年调志愿军铁道兵一~一师文工队工作。 195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读书,同年加入共产党。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管弦乐曲《喇叭与鼓》,钢琴乐曲《九节鞭》,大提琴八重奏12首,长笛、中提琴、竖琴、三重奏,筝四重奏12首,管弦乐序曲《希望》、幻想曲《爱》、大合唱《幸福河》等音乐作品,并先后为《等明天》《宝葫芦的秘密》《曙光》《卖大饼的姑娘》《雪花与栗子球》《蝈蝈声声》等电影、电视剧作曲。传略被编入《世界女作曲家百科全书》《女作曲家新作词典》。现居香港从事作曲工作。
ma44q1louk4.jpg
https://dl-web.dropbox.com/u/4570440/%E5%B0%8F%E6%8F%90%E7%90%B4%E5%8D%8F%E5%A5%8F%E6%9B%B2_%E9%9B%B6%E5%8F%B7%EF%BC%88%E7%8E%8B%E5%BC%BA%EF%BC%89part%20%E2%85%A1.mp3
声明:发布本帖的目的在于:宣扬中国本土文化,民族精神,以便人们记住对中国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民族精英。搜集整理相关文献、音乐资料的过程,也是对中国音乐、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敬请阅读本帖的人士能够予以正确认识。本帖提供音乐,仅作为家庭试听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需欣赏,请购买正版。
下载地址:
密码:
[ 本帖最后由 wonpeace 于 2009-7-2 22: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