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音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回复: 0

(器乐)中华精音之国宝级交响-穆桂英(献给弘扬中国文化的士子们!)(APE,315M)

[复制链接]

45万

主题

179

回帖

13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62827
猫币
16 枚
金币
909867 枚
贡献
0 枚
发表于 2009-4-24 0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试听音乐说明:
1、请直接购买VIP会员全站资源无限制下载,不限制下载次数!
2、本站无免费资源,只有VIP会员可全免费下载!【点此开通会员】
3、有任何问题可【可点此提问】管理员会及时处理!
4、需要解压密码的资源请【点此查看】解压密码!
专辑:穆桂英挂帅
演奏: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指挥:胡炳旭
录音时间:1992年9月
录音地点:北京农影制片厂录音棚
文件类型:APE

bm0cvddeps0.jpg

bm0cvddeps0.jpg


以下文字摘自风筝的旅行空间的博客
我的音乐启蒙钥匙——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记得一九六三年夏季,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周末回家(平时住校)发现书桌上摆着一架漂亮的木匣子,小心地掀开盖子,呵,上海录音器材厂生产的“上海”牌三转速密纹唱机(那可是当时的高级唱机,有78/45/33三个转速可调,而且是播放密纹唱片的小唱针)!旁边叠放着一摞黑胶密纹唱片:黄准作曲的电影音乐录音《红色娘子军》;郭兰英领唱、黎国荃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乐队及合唱团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央民族乐团名家演奏的民乐集锦《夜深沉》;瞎子阿炳50年的历史录音《二泉映月》;陈刚、何占豪作曲,俞丽拿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电影乐团乐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张是超大张的交响诗《穆桂英挂帅》、《保卫延安》。当时,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略有起色,父亲以他当时月薪110元做后盾,一气购买了120元的唱机,实属壮举也!要知道这些东西在当时绝对属于奢侈品,一般人家里绝对不会买,就是有钱也花在改善饮食上面了。我为父亲骄傲,为他的毅然决然骄傲!
    小心翼翼放上唱片,提起唱臂,屏住呼吸,慢慢地让唱针落在波纹散开的唱片上——2 6 1 5—— 6 5 3 5 2—— 5 456—— 21 3561 5——。雄壮辽阔的引子(由京剧曲牌“点绛唇”演化而来),铜管乐器瞬间爆发的不可阻挡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彻底地震撼了。仔细查看唱片说明,才知道这是交响诗,而且是中国的交响诗。细细听下去,似欣赏一篇佳作,引人入胜:
交响诗《穆桂英挂帅》作曲 邓宗安、杨牧云、张孔凡、刘玉宝
演奏:中央乐团交响乐队 指挥:韩中杰
第一段:引子——天波府忆往事

4pt5l4jjjig.jpg

4pt5l4jjjig.jpg


   描写暮年的穆桂英对往年战斗生涯的回忆。8小节的引子,气势雄伟,好像一座历史的丰碑。接着是小号模仿唢呐“水龙吟”曲牌的吹奏,好似营造一种武戏开场、铁马金戈的气氛。随着京剧锣鼓低沉的导板头引出由弦乐演奏的西皮导板唱腔的音调,表现穆桂英复杂、激动的心境,导板结束后正式进入穆桂英主题,反复一次次升到高点,经过一个连接句归于沉寂,从远处传来隐约的小号和定音鼓节奏的战斗动机,经拨弦的扩大,战斗回忆逐渐清晰起来,猛然间,刀枪的碰击,残酷的厮杀展现了,在激战中乐队推向高潮,穆桂英主题在高潮上以胜利的姿态出现,好像当年大破天门,威风凛凛的形象。此后,音乐在一支长笛和一支单簧管弱奏,像洞箫般的幽咽声里回到现实,最后在第一小提琴孤独的吟咏中结束。
第二段:辽兵入寇

sevndm45mhk.jpg

sevndm45mhk.jpg


    突然的强和弦后,京剧锣鼓“疾疾风”敲响了军情十万火急,辽兵的主题素材采自黑头唱腔,在急促的弦乐背景上,骄横的铜管,表现铁蹄纵横,烧杀劫掠的残暴形象,音乐在极度紧张中骤然截止,留下颤抖的低音和零落的竖琴点滴声,犹如山河破碎,一片凄凉景象。加弱音器的弦乐模拟人声的悲鸣,用颤音奏出人民痛苦的主题,几经反复,转入以高梆子为素材的一段紧拉慢唱式的音乐,表现人民带着仇恨,从血泊中奋起。
第三段:挂帅

xo1c3x3kujw.jpg

xo1c3x3kujw.jpg


    宣叙式的插段,用主题动机和导板音调交织写成。节奏较自由,描写穆桂英内心矛盾,一面是连年交兵、亲人战死和对皇帝不公正的怨愤,另一面是大敌当前、国危民困,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终于以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毅然决心挺身而起,统兵抗敌。西皮流水的一段,描写她从犹豫走向坚定的心情,在全乐队休止、全场静寂中,两声清脆的板鼓独奏,穆桂英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段音乐的立意,是根据豫剧唱腔中的名句“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写成,也是全曲的主导思想。
第四段:出征

32j3pkaqei4.jpg

32j3pkaqei4.jpg


    在这一段里,引子、号角、人民痛苦和复仇主题都一一再现,雷鸣般的大鼓和战鼓咚咚,好像阵列森严,旌旗蔽天、元帅升帐的壮观场景,抗敌大军在进行式高奏的穆桂英主题中,浩浩荡荡开赴战场。乐曲结尾管乐以史诗般的奏鸣展现了出征队伍渐渐远去,亲人们挥手靠别的悲壮场景,最后以锣鼓交替、由慢至快的急急风中结束。
    说实话,许多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是在反复聆听之后逐渐形成的,那时的我只是小童,但自认对音乐有特殊的感知。首次聆听后就产生了巨大的感动、激动、震栗。一听到穆桂英的主题就头皮发麻,其他浑然不知的感觉。音乐这个东西太伟大了,她以特有的语言编织成绚丽的画卷,通过个人自身的感受和境遇,对画面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共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只要在家,就小心伺弄这个可以打开心灵之窗的匣子,任由娓娓动听的曲子弥漫着我的身躯,灵魂随着乐曲飘出了窗外,飘到了遥远的异域······
文革风暴的到来,父亲的这些唱片无一例外地成了封资修,但他却鬼使神差地将它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到了后期,运动有些许松动,我和弟弟就从箱底把唱片翻出来,可惜唱片的封面由于潮湿而霉变,我俩将尚好部分剪裁重新制作封套,把文字补充完整。不能公开听,只得把唱片放上而不经过扩音,静静地贴在唱机边品味。再到后来,四人帮倒台,我就把《穆桂英挂帅》唱片拿到了大院电影场,让放映员在开演前用大功率扩音机和喇叭播放。我知道父亲的心思,特地为他搬了一张藤椅放在场地中央。乐曲的引子借助着大音箱的威力发出地动山摇的震撼,我从放映机后面看到父亲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亲,由于他对音乐的热爱,无形中影响了我和弟弟,启迪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继而对音乐一塌糊涂地、执着地热爱下去——弟弟从初中开始学习小提琴,高中学习钢琴;本人下农村开始拉小提琴,90年开始学习钢琴;兄弟俩从70年代末至今收藏CD、唱片、DVD达5000多张,曲目涵盖近代、古典、现代。弟弟96年为听一场由夏依指挥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不惜花重金飞北京观看;女儿二年级开始学习钢琴,考取了四级。现在她听到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序奏就激动……98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由汤沐海指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奏《穆桂英挂帅》,我有幸买到两张票携父亲一同观看。父亲很少到现场听音乐会,坐在舒适温馨的音乐厅,随着灯光渐暗,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父亲的眼眶湿润了,胸膛急促地起伏,过去的回忆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他老人家激动地不可抑制……我也忍不住留下了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

onx1qqsblhk.jpg

onx1qqsblhk.jpg


    以下這篇文字原是九三年的時候發表在《成報》的「歌與樂」專欄的,發表時分三天刊出,現在整理成一篇,並新附以兩則譜例。
  雨果一直較少推出大型的管弦樂交響作品,近日聞得會推出兩部交響詩《穆桂英掛帥》及《嘎達梅林》,雖未聽到已經有點興奮,事實上,大陸文革前的交響作品,這兩部都是個人極鍾愛的,而這兩部作品,許多片段也是粵語武俠片常用的。《穆桂英掛帥》的引子,無線早年一部電視劇(如無記錯,應是《鹽梟》吧!)也用過來做片頭曲。
   不過,以往多年來,交響詩《嘎達梅林》有多個重錄版本,《穆桂英掛帥》卻絕少,僅得八九年由香港中樂團現場灌錄的、改由中樂演出的版本。這錄音誠然不錯,但原著是寫給西洋管弦樂團演奏的,不少輝煌燦爛的樂段,由中樂奏來,畢竟失色。現在,終於有一個以交響樂團演奏的CD版本了,不得不讚雨果甚會選擇曲目。

op421zxbgvw.jpg

op421zxbgvw.jpg


   倒甚希望日後雨果能多在中國交響音樂作品上努力,因為文革前許多交響作品,實在值得重錄,比方說施詠康的《東方的曙光》、羅忠鎔等作曲的《保衛延安》,俱是很教筆者懷念的交響作品,甚望雨果可以在這方面計劃計劃一下。
    說回雨果今次推出的交響詩《穆桂英掛帥》,此CD除收有《嘎達梅林》外,另錄有兩部較小型的管弦樂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安徽民歌主題隨想曲》,都屬精品,尤其前者,雖屬文革期間的民歌改編作品,但那優美的陝北山歌風味,一聽就教人醉倒,今次的錄音版本也教筆者滿意。
  由張孔凡指揮的交響詩《穆桂英掛帥》首次錄音的黑膠版本,筆者可謂聽至倒過來也會背誦。當年也曾找來京劇《穆桂英掛帥》梅蘭芳演出曲譜本來對照一下,看看這交響詩如何從京劇中取材,結果也不無發現。

t04djbce4f1.jpg

t04djbce4f1.jpg


  京劇《穆桂英掛帥》第五場「接印」的尾段〔西皮流水板〕(唱詞是: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喚起我破天門壯志凌雲。想當年桃花馬上威風凜凜,敵血飛濺石榴裙。有生之日責當盡,寸土怎能屬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論,我一劍能擋百萬的兵!)便整段挪到交響詩《穆桂英掛帥》中的「掛帥」一段(參見譜例一),以表現「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的思緒。不過,雨果CD的文案說「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這兩句唱詞是豫劇唱腔名句,也並沒弄錯,因為梅蘭芳的京劇《穆桂英掛帥》,實際是由豫劇改編移植過來的。
其他曲目:
第一首: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  刘福安作品

jtanhq2ipqr.jpg

jtanhq2ipqr.jpg


    这是刘福安在1955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乐曲配器上用了中国锣鼓作为加强色彩的乐器,又使用了板胡来主奏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民族色彩,
    乐曲采用了三首安徽民歌来作主题,用以描写淮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及民间百姓活波欢乐的生活。乐曲结构为回旋曲式,开始即由中国锣鼓演奏出皖北的“花鼓灯”热闹锣鼓节奏,接着板胡奏出愉快的第一主题,亦是来自“花鼓灯”的音调。“花鼓灯”是安徽北部结合了歌唱、戏剧的民间舞蹈,其音调经过变奏处理,便很形象化的描绘出载歌载舞的场面。优美抒情的第二主题,曲调来自当涂地区民歌《打了大麦打小麦》,以木管乐器奏出,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以及浓郁的大别山情感....。在经过第一主题的反复后,根据皖北《四句椎子》的特征音调写成的第三主题,先后由双簧管和弦乐器奏出;然后再接上板胡奏出热闹的第一主题,乐曲情绪逐渐高涨,在第三主题重现时推向高潮。尾声回到活泼欢快的第一主题,最后全曲在欢乐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刘福安简介:
(照片暂无)
    刘福安(1927- )四川富顺人。于1994年入国立音乐分院学习作曲理论,师从邓耳敬、钱仁康。1950年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上海乐团作曲和上海音协编辑。1956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著有《民族化复调写作》一书。其作品÷《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外,还有钢琴曲《采茶扑蝶》,并参加过电影《聂耳》的音乐制作。
第二至四首:交响诗《穆桂英挂帅》  邓宗安作品
介绍(见前文,此处略)
    邓宗安简介:
    看来邓宗安先生是一个处世极为低调的大师,网上即没找到照片,也没找到文字介绍。遗憾……
(暂无资料)

第五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屠冶九改编

v3i4toftmmq.jpg

v3i4toftmmq.jpg


    曲原是流传于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由于曲调旋律优美,广泛地被改编成为各种不同的乐器版本演奏,现时这个录音则是根据屠冶久改编,于一九八一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灌录。民歌内容原是描写军队抵达陕西时,正逢满山红花盛放,军民载歌载舞。改编为管弦乐后,仍保持了旋律的优美及原来民歌的欢乐豪迈气氛。由于管弦乐在配器上采用了中国竹笛(乐曲开始竹笛便先声夺人),中段还加用了唢呐、板胡和琵琶,因此,不仅较原来民歌显得色彩更为丰富,还能保留原有中国的民歌风味。
屠冶九简介:

uqvyfc3jeot.jpg

uqvyfc3jeot.jpg


    屠冶九教授 男 1927年生,汉族,江苏常州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其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历任作曲教研组组长、学院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担任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技术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后担任主课作曲的教学。治学严谨,培养了赵季平、常宇宏、李中汉等作曲家,学生遍及全国各地。
    50年代至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天山》、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提琴曲《北京颂》、舞蹈音乐《山乡夜校》、歌舞合唱《巴山凯歌》、合唱套曲〈前进吧!祖国〉、合唱《轩辕柏〉、歌曲〈青春献给伟大的党〉、金光大道多宽阔》、《一串串铃声飞过来》、《天接云涛连晓雾》、电影音乐《李清照》等。其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80年代以来,主要作品有:民族管弦乐《平沙落雁》、钢琴曲《恋诗》、舞蹈音乐《火箭兵的梦》、声乐套曲《生活的浪花》、合唱《看花灯》、歌曲《春天来到了中国》、《小鸟,来唱红色的歌》、〈倒淌河的思恋》、《泼水节风情》、等。 编著有〈作曲基本技法〉、〈交响音乐艺术欣赏〉等。

第六首:交响诗《嘎达梅林》   辛沪光作品

04yrghssspj.jpg

04yrghssspj.jpg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我国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的毕业作品,它描述了二十世纪初, 我国蒙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嘎达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封建王爷和军阀统治的年代,他为了土地和自由, 领导人民起义, 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并持续了五年之久。由於历史的局限,,起义终告失败, 嘎达壮烈牺牲。
   这个动人的事迹传遍了蒙古草原。著名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就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和崇敬。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几个主题, 都是由这首民歌引伸出来的。这是辛沪光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单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宁静、宽广的引子:引子部分的乐曲以嘎达梅林的故事开始,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颤音背景上,第一小提琴弱奏出一个简短引子,轻轻地以长音演奏出原民歌的第一句,句尾呈下行势,暗示故事以悲剧告终。
    简短的引子过后是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交替奏出主旋律,以弦乐奏颤音衬托,优美、流畅、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题,展示出辽阔无际的草原,孕育着一个民族英雄的出现。突然在伴奏中出现了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由平静转变为不安。引出的主题是用原民歌创作的,带有不安、痛苦、无奈等复杂情绪,经多次在不同音区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又出现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复调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题。伴奏不断加强,构成了反抗与奋斗的情绪。
    乐曲随之展开,由铜管、木管分头在急促的分解和弦上奏出。在令人压抑的气氛中,长号及大号阴森强暴地奏出了副部主题-凶残跋扈的王爷,与主部主题的嘎达梅林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谐和的和弦,带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乐,和连续不断的木管乐切分音,预示著灾难与不幸的降临。
    此时乐曲表现用小号奏出强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题,代表王爷的强暴镇压,在嘎达梅林的号召下,群众从各处集结起来,形成反抗力量,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调,几经反复,将力度越推越强,音色亦越发明亮,音乐进入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展开部。展开部是从马蹄声开始的。活泼的音调、多调性的织体,表现四处集结起义的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曲调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草原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形象。此时乐曲用如骏马奔跑般的短句音调,明亮有力,预示人民的力量开始聚集。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即嘎达梅林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奏出,表现反抗的怒火烧起来了。此短句不断移位反复,音色不断加厚,嘎达梅林号召的群众不断增加,与弦乐低音部出现的王爷主题,构成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效果。此时乐曲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更明亮,表现嘎达梅林的起义之师与王爷的战斗全面掀起,随后反抗斗争的主题此起彼伏,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斗争的宏伟场面。反面形象的音调也交织进来,仍由长号演奏并有些变形。而后,在木管的三连音伴奏下,弦乐奏出了第一主题,宽广而灿烂,意味人民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三连音下行伴奏又预示反动势力的镇压,定音鼓和钹猛烈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和最后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在沉重的大锣声中缓缓的倒在了草原母亲的怀里。
    此时乐曲尾声在徐缓的小引子下开始,悲壮而沉重的铜管和带有悲痛伤感的弦乐,在哀悼人民的英雄,中提琴在颤抖、悲泣的伴奏下委婉地拉出《嘎达梅林》主旋律,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力度不断增强直至乐队全奏,奏出了完整的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不断变奏,气氛亦逐渐由哀悼变为歌颂,在强烈的号召声中结束全曲。
辛沪光简介:

lcfgdt5qd4r.jpg

lcfgdt5qd4r.jpg


    辛沪光(1933年-),中国作曲家,祖籍江西宜春市万载县,出生于上海。
    辛沪光1948年考入南昌一中,开始接受正规音乐教育,195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辛受到同学美丽其格的影响,开始接触蒙古族音乐,并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1956年,辛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其毕业作品《嘎达梅林》引起了轰动,使其一举成名。
    毕业后,辛追随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工作26年后,于1982年调回北京歌舞团。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曲《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曲《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 母亲》等.由於长期的牧区生活, 使她能立足於民间, 同时大胆吸收外来音乐的精华与技法, 创作出具有浓厚草原生活气息的作品。
    1991年前后辛沪光一度赴美国打工,但在其长子遇害后回国,现居住于北京。
    辛育有三子,长子于1991年遇害,三子三宝现为中国著名音乐人。
中国中央交响乐团简介:

3iaw2d3mchv.jpg

3iaw2d3mchv.jpg


    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是中国最具影响的大型音乐表演团体。1956年正式组建以来,乐团已拥有百余位演奏家。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为乐团之创建与兴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四十多年来,中央交响乐团在国内外举行的音乐会近两千余场,演出大量中外交响乐作品,并首演了数部中国作曲家的新作,还为国内外灌制了许多唱片及录像带。乐团还经常与国外著名交响乐团和音乐家合作演出,诸如世界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冯卡拉扬、小泽征尔……;演奏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梅纽因、艾萨克斯特恩等;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乐团曾出访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备受当地听众赞赏。
 1987年访美,在24个城市巡回演出,震惊了美国听众。在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等许多著名的音乐厅演出,盛况空前,佳评如潮。当地报界称:“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在世界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是当之无愧的成员……”美国惊奇地发现了他们的世袭领地-交响乐王国中,出现了新的伙伴。
  1988、1989年,乐团两次赴澳门,参加第二、第三届国际音乐节,广受各国观众和音乐家们的好评。
  乐团在艺术上,以其深厚的音乐修养、精湛之技艺、丰富多采的曲目和独特的风格,蜚声于国内外,曾两度获中国文化部嘉奖。
    1996年重组后更名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现任团长关峡(作曲家)、荣誉指挥汤沐海、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首席客座指挥邵恩。

胡炳旭简介:

sulbkks1dhu.jpg

sulbkks1dhu.jpg


    国乐坛杰出指挥家之一,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58年升入该院管弦本科。1959年由于成绩优秀,被选入捷克双簧管专家班深造,并于1963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进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担任双簧管演奏员。
  胡炳旭先后任中央乐团、上海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央歌剧院、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七个中国国家级团体的常任指挥兼艺术指导。
  他曾参加过大型交响音乐《沙家浜》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的创排工作。将交响乐队与民族器乐和声腔的结合,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是一次大的创新与发展。
  由于胡炳旭指挥艺术的杰出成就,中国文化部曾授予他优秀指挥奖,并多次获任重大艺术演出音乐指挥的殊荣,如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典礼大型文艺晚会《今夜星光灿烂》等。胡炳旭在1995年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指挥特别奖。
  他的指挥节拍准确,动作潇洒大方。在音乐处理上热情奔放而细腻。特别是他善于启发和调动演奏员的情绪,使指挥与演奏员、音乐与听众的交流以产生十分默契而热烈浑然一体的效果。菲利浦(philips)公司首次在中国大陆录制发行的三张唱片,其中《京胡交响协奏曲》专辑、《吕思清小提琴独奏》专辑都是由他执棒指挥。他指挥的影视音乐主要有:《开国大典》、《红楼梦》、《霸王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秦颂》和《三国演义》等。
  胡炳旭善于与表演者配合,尽量将中国民族乐器的表达带到一个新的意境。将民族乐队训练和合奏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民乐指挥艺术水平步入到与世界音乐指挥艺术并驾齐驱的行列。这也是他近年来对民乐指挥所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他为之奋斗和追求的一个目标。
  1999年,他率领中央民族乐团到美国十八个城市巡回演出,并与世界级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在卡内基(carnegie)音乐厅演奏了大提琴的协奏曲《春梦》,获得空前的成功。
  1997年至2000年,他应邀到新加坡任新加坡华乐团第一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在任期内曾率新加坡华乐团到北京、上海、厦门、台湾等地演出,均获得极大成功。

https://dl-web.dropbox.com/u/4570440/%E7%A9%86%E6%A1%82%E8%8B%B1%E6%8E%9B%E5%B8%A5-%E5%BC%95%E5%AD%90-%E5%A4%A9%E6%B3%A2%E5%BA%9C%E6%86%B6%E5%BE%80%E4%BA%8B.mp3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密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rayfile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Flash: https://player.kuha.com/song/1_1_90_1/30f000005.sw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懒猫音乐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19:11 , Processed in 0.13384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