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jpm00aan2a.jpg
dzcxwvcc51p.jpg
kye1zkyidwn.jpg
4kocp5niqn1.jpg
关于Onslow,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引一下。就不再另写了。
我一度热衷于贝多芬同时代及身后不远的大批交响乐作曲家,想从中发现被忽视的杰作,发现他们被遗忘的原因。总是叹息,也感叹音乐史的无情公正,不管有多少可喜爱的理由,他们中的多数终究个性稍逊。然而听翁斯洛(George Onslow),总让我眼前一亮。柏辽兹称他是“法国的贝多芬”。无论这一称号给他带来怎样些许的损害,柏辽兹的如下评论是恰切的:“翁斯洛是法国音乐的荣耀之一,他的作品不仅精良,而且为数众多。他的沉着美好的柔板和富于勇气的末乐章,足以证明他胜任截然相反的风格,他的和声语言则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
与施波尔、里斯同年出生的翁斯洛,写有4部交响乐、10部钢琴三重奏、36部弦乐四重奏和34部加一把大提琴的弦乐五重奏。他的交响乐并未摆脱“既不能太像贝多芬,也不能完全不像贝多芬”(1829年一评论家语)的窠臼,找到新的出路。但对于他最热衷的弦乐四重奏、五重奏,则不可同等置之。早些时候的大部头音乐史,往往把他当作伪浪漫主义者捎上一句,如今想要复兴他的人将他视作法国浪漫主义之源。
北京唯一一次演出翁斯洛,是由今年再度来访的法国Diotima四重奏乐团带来的。2009年那次来,他们演奏了阿里亚加、翁斯洛和拉威尔的作品。其中给我最深触动的是翁斯洛D小调第29弦乐四重奏Op.55的柔板乐章。从甜美的歌谣风积蓄着亲密的情绪,继而在主题之下弦乐颤音的持续震动,无疑就是在仿拟战栗而疼痛的爱的时刻。第一波之后,大提琴和小提琴对话着轮叙主题,越撕裂就越炙热。我当时就想,表达爱情的器乐曲,法国人还是走在了德国人的前面。
回来后我找到Diotima的录音,这张翁斯洛的弦乐四重奏收录了Op.54、55和56三首。每部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保守着贝多芬的动机发展接续与变奏方式,但主部主题都扭曲、破碎,副部的歌唱性旋律也更急促而偏离,戏剧性对比从外部走向心理,变得精细而偏执。三首中间的慢乐章则各具特色。第一首的行板用了他拿手的变奏曲,主题是虔诚的祷告般的。第三首中短小可爱的柔板,让人想起比才的柔板那种暑热难消的夏夜。
中间的谐谑曲和末乐章,则如他一贯的激越和机智。这也许正是他的致命之处,如同海顿晚期的交响乐、四重奏,一、二乐章总是新颖的,而到后面就趋于精神气质的雷同,似用古典模式敷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贝多芬已将音乐引向个人经验的表达,风格音乐的批量生产越来越不可能,而翁斯洛仍像海顿那样作曲。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翁斯洛未突破海顿乐章的格局,却增加了其中的密度。他的和声远远走在前面,几乎超过舒曼,音型和节奏的组合十分大胆。他的创造力显现于,为一种规格填充无尽的细节和变化。
Mandelring四重奏演奏的3张Onslow弦乐四重奏:
Diotima四重奏演奏的Onslow弦乐四重奏Op.54,55,56
资源来自网络,感谢原发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