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音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回复: 1

(器乐)中华精音之交响组曲 山林之歌 马思聪作品(献给弘扬中国文化的士子!)(WAV,258M)

[复制链接]

45万

主题

179

回帖

13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62827
猫币
16 枚
金币
909867 枚
贡献
0 枚
发表于 2009-7-15 2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试听音乐说明:
1、请直接购买VIP会员全站资源无限制下载,不限制下载次数!
2、本站无免费资源,只有VIP会员可全免费下载!【点此开通会员】
3、有任何问题可【可点此提问】管理员会及时处理!
4、需要解压密码的资源请【点此查看】解压密码!
唱片名称:交响组曲《山林之歌》(1957年苏联国家交响乐团首次访华请求演奏的中国交响曲)
作曲:马思聪
演奏: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指挥:韩中杰
文件类型:WAV
文件大小:258M
压缩后大小:153M
文献整理:Wonpeace
试听曲目:第一乐章

sequv4oiiyt.jpg

sequv4oiiyt.jpg


曲目介绍:
以下文献摘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解读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主题
常敬仪 关伯基
    回忆年前笔者曾听过中央乐团演奏此曲, 基本听不进去。这次在纪念马思聪诞辰周年音乐会中再听由叶咏诗执棒、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山林之歌》, 感觉真是完全不同了。随后再看总谱, 听唱片, 确实茅塞顿开。
    《山林之歌》以下简称《山林》,作于1954年, 是马思聪50年代的重要作品, 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山林为题材的交响组曲。公认为民族音调与现代音乐技巧结合的杰作。关于创作的经过和作品的内容, 作者自述如下:
    “1954 年作者收到云南一位陌生人的来信‘请您打开地图, 在云南的南方有条河流叫怒江, 那是我童年牧羊的地方。在广播中听到您的牧歌, 使我回忆起童年的情景, 寄上一些怒江一带的民歌旋律, 希望您用来写成乐曲⋯ ⋯ ’
    旋律是用简谱写的, 没有歌词, 音调有一种清新的气息, 一股来自原始森林的芬(可能漏写一个芳字—笔者按)《山林之歌》保持了原始音调的特点, 分成5个乐章呼唤、过山、恋歌、舞曲、夜。
    《呼唤》的名称取自高更(caugum)的一幅画, 画面中山上站立着一个举起一只手在呼唤着的少女, 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山鬼, 山鬼自地底钻出来, 在隐晦的山谷中, 呼唤着她心爱的人。
    《过山》快板过了一山又一山, 穿过密林, 穿过山谷, 穿过猿声啼不住的顶峰。
    《恋歌》慢板山上山下情人们用歌声对唱着, 自日落到天亮。
    《舞曲》快板山地人的舞蹈, 粗犷中带点神秘色彩。
    《夜》慢板太阳西沉, 满天是五彩缤纷的云彩, 于是夜降临了, 从山头顶上升起月华, 夜风吹动树叶瑟瑟作响, 山鬼又出现, 低声呼唤着, 一切安息了, 一切归于寂静。”

hsobdrng3uo.jpg

hsobdrng3uo.jpg


    从以作者的自述上看来, 作者采用怒江的民歌作素材, 吸取其特点, 加以创造发展。他对西南地区风情是有些体验的年他到过云南微江。他又从中外的文艺古典名作中汲取灵感、形象和情调, 运用他的想象力, 生动地表现了我国西南山林地区少数民族清新、神秘又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呼唤》第一部分开始, 双簧管奏出山歌般的主题, 仿佛深山里传来的声音, 透过森林, 又像一道道阳光, 穿过树丛射进,这是山林的呼声:
谱例1(略)
   这一主题建立在羽调式上, 节奏非常自由, 在展开时又用了4/4、3/4、5/4的节拍, 旋律布满倚音, 有散板般长短不一的个乐句, 几乎每句都包含有一个停顿的乐汇四度下行。作者紧紧抓住这个富有特征的音调, 形成这一乐章的核心。也可以说应用了我国传统作曲换头合尾的手法, 构成悠扬清丽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开始, 低音提琴悄悄地进来, 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迁回, 结合法国号以八度奏出的切分音, 这是山鬼的动机。
谱例2(略)
谱例3(略)
    然后由大提琴和单簧管加以发挥,
谱例4(略)
    接着小提琴奏出四度下行的旋律是由例中出来的, 好象是酝酿什么, 然后弦乐管乐递进, 不断以重复展开反复推动着音势的发展:
谱例5(略)
    山鬼钻出来了, 它在呼叫。音乐的发展像山雨欲来风满楼逐渐汇成乐队的全奏, 形成高潮:

4xtffmoxpzm.jpg

4xtffmoxpzm.jpg


山鬼 高旭奇作品
谱例6(略)
    它是沿用例3的节奏, 却改变了为2/4与3/4拍, 汹涌澎湃, 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威力。第三部分是山歌主题的再现, 在乐队力度的背景上, 长笛在高音区再现了主题最后, 弦乐的震音, 配合着大提琴隐现的诡异的乐汇, 像微风抹过树叶在抖动,大管略显沙哑的音色把主题延伸为尾声, 余音袅袅, 山鬼的特征节奏隐没在大提琴声部望, 似乎山鬼仍暗暗唤着她心爱的人。这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可以说既严谨又灵活, 有变化却又不失重心。
    如若把《呼唤》比作一幅写意的国画, 那么《过山》则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水彩画。它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建立在商E调上的一首明朗谐谑的小曲:

51jxzjpfrur.jpg

51jxzjpfrur.jpg


雨过山色新 姜光明作品
谱例7(略)
    下行四度的音调源于第一乐章的例5。它的妙处是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末拍上闯进来, 成为叠置, 产生接连不断的效果, 在我国传统的器乐曲中这叫做“ 鱼咬尾” 。开始用空五度和音的快速跳音作背景, 各种管乐在高音区先奏第一乐句,然后在低音部叠应第二句, 跟着弦乐接上。音乐在不同音色不同音区不同的调式上进行, 令人联想到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接踵而来的步态, 或背掬, 或挑担, 或推车不停地赶路, 穿过山谷, 穿过密林, 仿佛人们越过猿声啼不住的山峰。这时第二部分短笛奏出一段清脆兴奋的旋律。
谱例8(略)
    第一句带附点和跳音, 第二句下行四度源于前面的主题, 不过改变了节奏, 在低音提琴主属音持续的伴奏下, 表露人们在新社会心情舒畅, 边谈笑边大踏步前行。待回复到第一部分的主题, 换成微调式, 加上小提琴声部颤音装饰, 木管附点节奏的伴奏, 贯穿下去, 形成一种兴奋赶路的画面。
    第三乐章是歌谣体结构用变奏手法写成的浪漫曲, 它结构布局像是再现复三部曲式但在主题的陈述发展、结构内部的关系以及调性布局等方面却是相当个性化甚至自由化的。这正是马思聪先生在他的创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继承传统, 但绝不削足适履。
    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组成(A十B)。每个乐段都有四个短句和一个后缀, 伴以低音提琴八度拨弦。而这个后缀是合应又像是补充, 好比两情相悦, 恋恋不舍。A的旋律由大提琴独奏, 开始在C宫, 然后用鱼咬尾的手法延展至微, 而后缀又转至商。这段旋律的音域虽砂只有七度但半冬却很自由, 他采用了的4/4+6/4的节拍, 富有民歌口语化的特点。
谱例9(略)
   后缀部分改为3/4拍两个重复的短句, 短句中含有切分节奏, 生动地奏出和应的效果。
谱例10(略)
    B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 落在明朗的宫调上, 音域也扩展了。旋律在分解的大三和弦中舒展开来, 这是典型的某些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旋律特点, 他在宫调主音上结束, 后缀又转至G微:
谱例11(略)
    如果说A段是男性呼唱, 则B段可认为是女性的应答。作者把与段的后缀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写成华彩性的辅助乐句, 先后由单簧管与长笛奏出, 即渲染了山林的气氛, 又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中段C是插部性的, 由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用了节拍和三连音节奏的旋律, 又一次在扩展了的音域上出现, 表现了趋向兴奋的感情起伏:
谱例12(略)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双震音, 增添了山林那树影婆娑的情趣。
    再现部在配器和织体上起了变化, 全由弦乐担任, 小提琴和大提琴作对歌呼应。A的后缀又综合了B及中部的材料。B则移上A宫调, 结尾又转回A羽调, 在渐弱的气氛中, 单、双簧管的颤动起伏突出主题片段结束, 但弹拨的伴奏声仍在耳边萦绕。
    这首浪漫曲主题一开始乃至结束, 都在伴奏中用低音提琴八度拨弦的手法, 他要求提弦后要弹回指板。这种音响颇似民族乐器中的大三弦, 很有特色。据说1954年中央乐团排练此曲时, 苏联指挥专家为此多次反复排练务求达到作曲者的要求, 可见马思聪的独具匠心。

uu5e1dhvbeg.jpg

uu5e1dhvbeg.jpg


    《恋歌》的结构虽是复三部曲式, 但主题对比并不鲜明, A与B是一种情绪乐思的伸延发展, 主题的展开运用了变奏手法, 调式的变化若即若离, 细致而多彩, 刻画出西南山林地区独特而精致的少数民族风情。
    第四乐章是《舞曲》。这首快板舞曲热烈而奔放, 粗而不俗, 表现了山林地区少数民族节日狂欢的舞蹈场而它是回旋曲体的结构:A+B+A+C(带展开)+A’ 结尾。
    A和C各有一个主题。但每个主题又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短句组成。B段则是单主题的反复变化:
谱例13(略)
    像第二乐章一样, 这里的主题也根据于第一乐章的(例1)并由其尾部衍生而来, 同时它又是第二乐章第一主题伴奏音型的演变(例5)随后再延展为b。
    B的主题第一部分既是第一乐章主题中的因素, 又是b尾部的倒影变化而成, 在弦乐拨弦的大三和弦的伴奏下粗犷而热闹, 复奏时都在尾部加以变化, 也采用了B主题的材料。
谱例14(略)
    C段的主题也分成两个部分。弟一部分是著名舞曲《阿细跳月》的旋律反复后加的变化。
谱例15(略)

    第二部分是木管用双颤音及短音阶走句, 如同吹口哨的声音, 也是用b的材料。
谱例16(略)
    C段是插部性写法, 较为零散。《阿细跳月》的旋律较短, 作者用合尾换头加以发展, 后面又加了一段后缀, 复奏时调性升高半音为A大调, 后缀之后又加一个连接, 显得丰富多彩了。第二主题的节奏承袭了第一主题的节奏稍加改变, 以双簧管和小号双音奏出, 并接到的第一与第二主题为素材的展开部分, 经过短小的连接至再现。
    A'当中又穿插了C的主题, 造成重叠, 在木管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及后和弦乐的颤音中加强音势。管弦乐的最强力度断然结束。

ajpishy3yn4.jpg

ajpishy3yn4.jpg


    在欢乐狂欢的《舞曲》之后进人安静抒情的第五乐章《夜》, 采用单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回到第一乐章的“ 山歌” 主题,但却时用英国管独奏。这种像鼻音般闷暗的音色表示山林夜色降临。而接着双簧管独奏把“ 山歌” 主题发展。
谱例17(略)
    它抓住山歌主题首句的音程和节奏的特点, 加以引申稍微加花, 便使这个新旋律像以前者为根派生得那么自然, 协调,又是这么柔情, 体现了马思聪善于从民歌“ 解释起声” , 即抓住民歌的开端研究, 捕捉它本质特点和色彩, 顺着下去伸延。这是他处理的民歌为主题加以发展而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以中、小提琴声部的颤弓和其他管弦乐声部的切分节奏为背景,使人联想到山林在夜色中摇曳。
    中段, 弦乐奏出一个深情的新主题。这个主题的开始是四度上行, 是“ 山歌”主题中乐句结束的特征乐汇四度下行的倒装, 它是收拢性的不同于前者的展开性思维。
谱例18(略)
    在单簧管和大管音阶式的交接起伏为背景, 在渐强的力度中, 铜管出现, 导致乐队在最强的力度奏出山鬼的音调, 似乎晚风穿过摇曳的黑幢幢的丛林, 山鬼随着出现了。
    在力度渐弱中再现主题时, 先由大提琴独奏模仿主题先现, 然后山林主题正式由小提琴在高音部独奏出来, 长笛尾随应和, 山鬼节奏在愈来愈弱的力度中作伴奏, 乃至终止, 仿佛山鬼在低声呼唤, 一切复归寂静。

55ruo0bdw3b.jpg

55ruo0bdw3b.jpg


    此乐章体现了主题在全曲首尾两乐章的呼应井使结构上得到对称与平衡。
    对《山林之歌》音乐主题的解读, 使我们又一次认识到马思聪热爱祖国大地, 植根民族民间的创作原则。正如两届马思聪作品研讨会中苏夏教授和诸多专家所认同的那样—马思聪自创作《西藏音诗》和《内蒙组曲》就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 利用民歌来创作” , 从而走上“ 创作的新途” (苏夏《音乐研究》1989年第1期)。
    这一“ 创作的新途”体现在《山林之歌》中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的创作二是主题的发展“ 成就为创作” 。关于第一方而, 马思聪说过“ 我总是选用那有突出特征的民歌作我写的动机, 我有时采用一个, 两个或三个旋律, 或者共至只有一二小节的动机, 这些民歌成动机, 在我决定采用它们之时, 已成为我的一部分。” (苏夏《论马思聪》中“ 马思聪的风格与内涵”中第21页, 见马思聪研究会编《论马思聪》,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确如此, 《山林之歌》中的主题无一不是采用民歌或其中的动机。虽然我们看不到那陌生人所提供给马思聪的用简谱写的怒江一带的民歌, 但除了对一第三乐章的主题我们似曾相识外, 第一、第二、第四乐章的主题又有谁不晓是云南民歌中的素材呢关于第二方面, 即是主题的发展, 一是他仍然采用了一些民族民间的发展旋律的手法, 如鱼咬尾、换头合尾、连环扣等手法。二是在主题的节拍选择方面颇为自由, 这也正是民间音乐, 尤其民间歌曲所特有的素质, 因为民歌是口头创作的, 有即兴的特点, 节奏的自由伸缩与变奏会造成节拍的不划一。我们50年中期曾到大别山收集记录民歌, 结果同一首基调相同的民歌, 不同的歌手竞唱出多个版本来, 用划一的节拍记录不了的, 因此他是反朴归真了。三是马思聪正是运用了民歌即兴的特点, 一个主题在复奏时结尾必加以变化, 或给以调式的变奏。四是他在大的结构布局上还是继承了传统的曲式结构, 而在内部结构方面常常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而加以变通, 例如第四乐章舞曲中主题的短小以及开放性结构, 在不少地方还加了后缀与补充性的过渡, 每反复一次都在结尾加以半音变化等。五是保持了民歌中节奏简单而音域不宽的特点, 如第一乐章的主题在不少地方还加了后缀与补充性的过渡, 音域没有超过五度, 而中部的展开竟是用二度上下辅助进行而积累推进而酿成高潮, 其中的半音变化尤为突出。最后一点, 山林之歌》是交响音乐, 任何主题的除了旋律外还要有立体的配器构思, 才能表现主题的潜质。因此马思聪在第一、五乐章中用的低音提琴的‘ 提弦’演奏, 弦乐与木管的装饰音、颤音的运用, 大三和弦的拨弦等等, 都有民族乐器演奏的音影, 无不说明他的配器构思仍然立足于民族民间传统, 他的创作起点不是古典派或浪漫派, 而是印象派和民族乐派。在《山林》中也不难听到拉威尔· 雷庇斯基甚至哈恰图良的影响。因此他把两者结合, 加以精心而大胆的运用与发挥, 成就了这么美好的作品, 足见匠心所至。马思聪正是文曲如其人,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 内涵深刻, 表现细腻, 手法独到, 有继承有创新。它是瑰宝, 是教材, 是我们及萃萃学子们的必读文献。
作曲家介绍:

qcz0iixigqy.jpg

qcz0iixigqy.jpg


    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1912年5月7日,马思聪作为马家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广东海丰县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马思聪的父亲马育杭同广东的风云人物陈炯明是总角之交,后来当上了广东省的财政厅长,这才得以维持9个儿女的一大家的生活。马思聪的父母都不懂音乐,但广东的戏剧之乡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1923年,11岁的马思聪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2年马思聪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倌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由于文革原因,1967年1月,赴美国定居,从事作曲、教学工作。1987年5月20日美国费城逝世。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bfuaexnwi4j.jpg

bfuaexnwi4j.jpg


https://mp3.bimg.126.net/mu_l/nFtF67t-cAqODwesXqNYvQ==/68398419340717806.mp3
声明:发布本帖的目的在于:宣扬中国本土文化,民族精神,以便人们记住对中国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民族精英。搜集整理相关文献、音乐资料的过程,也是对中国音乐、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敬请阅读本帖的人士能够予以正确认识。本帖提供音乐,仅作为家庭试听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需欣赏,请购买正版。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密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wonpeace 于 2009-7-16 13:45 编辑 ]

0

主题

182

回帖

434

积分

永久VIP会员

积分
434
猫币
0 枚
金币
252 枚
贡献
0 枚
发表于 2024-1-21 2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难得好帖啊,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懒猫音乐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17:53 , Processed in 0.11138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