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音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回复: 0

(器乐)中华精音之汨罗江幻想曲_李焕之作品(泪罗悠悠千古流)(WAV,185M)

[复制链接]

45万

主题

179

回帖

13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62827
猫币
16 枚
金币
909867 枚
贡献
0 枚
发表于 2009-7-14 17: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试听音乐说明:
1、请直接购买VIP会员全站资源无限制下载,不限制下载次数!
2、本站无免费资源,只有VIP会员可全免费下载!【点此开通会员】
3、有任何问题可【可点此提问】管理员会及时处理!
4、需要解压密码的资源请【点此查看】解压密码!
唱片名称:汨罗江幻想曲
作曲:李焕之
演奏:中国中央民族乐团
指挥:彭修文
文件类型:WAV
文件大小:185M
压缩后文件大小:103M
文献整理:Wonpeace

v4bcxgpc5d1.jpg

v4bcxgpc5d1.jpg


屈子行吟图 傅抱石作品
试听曲目:第一部分
唱片介绍:
以下文献摘自《人民音乐》(1984年第12期)杂志,作者:李西安
泪罗悠悠千古流
—漫话《汨罗江幻想袖》的艺术创造
李西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1980年10月, 焕之同志应香港林乐培先生之约, 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便完成了以屈原为题材的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大型作品一一《汨罗江幻想曲》。1983年3月, 由范上娥与香港中乐团合作, 在香港亚洲作曲家大会上演出, 获得了成功。报界和参加会议的音乐家们热情地赞扬这部作品“ 有一定深度。” “ 曲调新颖, 结构不落民乐曲的俗套。”“ 配器很讲究。” 1983年, 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这首作品被授予荣誉奖因作者本人担任评委, 作品未参加评奖。
    前几年, 正值我国民族器乐创作不太景气的时候, 专业作曲家对这一领域很少间津。当时, 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作曲家焕之同志, 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写出这部作品, 打破了民族乐坛的沉寂。同时, 一批中青年作曲家也跨入了这一行列,因而全国首届民族器乐评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民乐创作带来了新的转折, 在选材和手法上也都有新的突破。现在回顾一下《泊罗江幻想曲》以下简称《汨罗江》是如何奏响民族器乐创新的先声, 我想是很有意义的。

uomfxhbebkm.jpg

uomfxhbebkm.jpg


寒江独颂

    前些年, 民乐创作虽然偶或也有些较好的作品出现, 但总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题材一般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后来, 虽有过一些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 但往往过分拘泥于具体事件与情节的描写, 而未能发挥音乐的所长。焕之同志选用爱国诗人屈原激动人心的历史悲剧这一题材, 创作《汨罗江》, 则为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上向纵深开拓,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写作过程中, 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事件或情节, 而是着意刻画屈原伟大的政治理想及其破灭后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以及人民对民族之魂—屈原的深切怀念。选材和立意对一个作品太重要了。有人曾说过选材对了作品就成功一半。这话初听起来, 似乎有些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修养和艺术见地。《泊罗江》之所以能够获得艺术上的成功, 能够打动观众, 选材之准和立意之深, 是重要的前提。
     此外, 选材和立意的一般化, 必然导致在音乐语言的适用上失之平庸和轻浅。对于象《汨罗江》这样的题材, 要写出它的历史深度, 那些习以为常的陈腔老调是无法胜任的。为此, 焕之同志到深厚的民族传统中去寻求新的音乐语言和创作灵感。《泊罗江》的主要主题都选自古琴名曲《离骚》。琴曲《离骚》原为晚唐陈康士所作, 后经历代琴家加工, 发展为共有十八段的一首大型琴曲。音调古拙, 意境深邃。《琴学初律》评论这首琴曲时说“ 审其用意, 隐显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 层层曲折, 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 有不为夭地所累之慨。” 这就为《汨罗江》在音乐上的再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焕之同志亲自记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该琴曲的全部乐谱。经过反复研究与剖析, 取其艺术表现的精髓与音乐旋律的片断, 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并寓以新意, 写出了《泊罗江》中慷慨、悲壮, 富有英雄气概的主部主题先在引子中由低音乐器奏出和清新、秀美而富于膜想色彩的副部主题先在引子中由古筝用泛音奏出。这一对主题既古朴而又新顺, 既凝炼、集中而又具有发展的动力和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构成了全曲戏剧性结构的重要基础。

vn3ppiyt5u2.jpg

vn3ppiyt5u2.jpg


烟江远眺 作者:未知

    在一般民族器乐作品中, 与题材、音乐语育的一般化相一致的, 是音乐手法的单调与贫乏。正如有些同志所批评的那样, 总是摆脱不了“ⅠⅣⅤ+ABA ” 。这也是一些搞民乐创作的同志长期以来为之苦恼的事。而《泊罗江》在这方面有了相当大的突破。
    在曲式结构上, 《汨罗江》没有用惯用的“ 慢快慢”或“ 快慢快”的“ 老三段”写法。而是吸取奏鸣曲式的某些原则而写成的一首幻想曲风的特殊结构。这样, 将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对立冲突与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与幻想曲的灵活性相结合, 能够更自由也更深刻地抒写人们在追忆与缅怀屈原时的嗅思与遐想。
    在配器与多声写法上, 由于作者有西洋管弦乐队写作的丰富经验, 所以在《泊罗江》中能够自如地运用和声、复调和配器等作曲技法, 并与民族乐器的特定性能相结合, 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立体感与表现力。这里想着重介绍一下对复调手法的运用, 因为这是一般民乐作品中的薄弱环节。分析一下作者在《汨罗江》中运用复调手法的成功经验, 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如引子中弦乐演奏的副部主题, 由高胡、二胡奏合唱式的如歌旋律, 中胡奏对位化声部, 低音以拨弦奏出节奏密集、动荡不安的波浪式背景, 使用的乐器虽十分经济, 但效果却十分丰满, 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爱与忧虑的复杂交织的感情,听来令人百感交集, 耐人寻味再如尾声中, 在云锣持续音型的伴奏下, 箫与古筝泛音奏出的二声部模仿旋律, 此起彼伏, 哀婉缠绵, 造成梦幻想般的意境, 诉说着诗人的伟大业绩, 仿佛千古不息的汨罗江水注入人们的心头, 铸成永恒的怀念……

    最后, 我想谈谈《汨罗江》在运用古筝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古筝具有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在三十年代以来的民族乐坛上, 它是继二胡、琵琶之后, 最引人瞩目的独奏乐器, 颇有与二胡、琵琶抗衡, 而跻于主要独奏乐器之列的趋势。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无论在演奏技巧还是乐器改革上都有了新的进步, 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也存在着不足, 那就是在演奏技巧与乐器改革上, 都过于重视了手法的复杂化和现代化如转调、织体写法等, 而在一定程度上, 有忽略保存与发展古筝固有特色的倾向。换句话说, 在获取新的表现手段的同时, 失去的太多了。文革中创作的《战台风》, 恐怕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代表。《汨罗江》在运用古筝上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能够挖掘和发挥古筝的性能, 而不失其本色。如在泛音奏法上, 作者经过反复摸索, 发现了古筝不仅可以奏八度泛音,也可奏五度泛音, 这就大大扩展了古筝泛音奏法的表现幅度。再如, 在引子中用古筝低音区加绰注的奏法, 模仿古琴深沉、浑厚的音响在再现部中, 改用吟揉手法奏出的副部主题, 比原主题更富魅力, 更能牵动人们的情思。此外, 象华彩段后半, 融汇了古筝和琵琶的传统手法, 将摇指与扫弦相结合,造成磅礴的气势, 把华彩段推向高潮⋯ ⋯这些都说明古筝在表现手段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发挥得当, 可以取得其它乐器所不能代替的特定艺术效果。当然, 在这部作品中也有极个别的地方模仿钢琴的织体写法, 听起来还不十分理想。但总的说来, 《汨罗江》在运用古筝上是成功的, 是保持和发挥了古筝的长处的。

d121i0aiuya.jpg

d121i0aiuya.jpg


一江清气图 作者:未知
   在运用民族乐器时, 如何扬长避短而不是扬短避长, 是当前民乐创作和乐器改革中一个值得普遍注意的问题。前些时候, 笔者听过几首二胡作品, 里面生吞活剥地套用了一些小提琴或手风琴的写法, 听起来象小提琴而又不如小提琴, 二胡固有的特色和魅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种做法, 不能不令人为之遗憾焕之同志在创作筝曲上的经验, 不仅值得今后写筝曲的人参考, 对整个民族器乐曲的创作, 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盼望了许久, 终于盼到民族器乐创作有了新的开端一尽管与其它品种比较, 还很不够, 但能够打破过去的僵局开始新的转折就是可贵的。应该珍视它和发展它。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象焕之同志这样修养有素的老一辈作曲家关心民族器乐的创作, 为大家做出了榜样。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专业作曲家, 关心这一领域, 并投身到这一领域中来。只要有才华、有远见的作曲家们肯于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 必定会开出瑰丽的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曲家介绍:

4lyjcok1kti.jpg

4lyjcok1kti.jpg


    李焕之(1919.1.2~2000.3.1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原籍福建晋江,1919年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在厦门度过。
  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40-50年代,他共创作了300余首声乐作品。其中较突出的有《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他还为电影《暴风骤雨》、《在长征的道路上》、《鲁迅生平》等配乐,为第2、第4两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型团体操配乐,写作主题歌合唱曲《新长征颂》、《红旗颂》。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黄河》,他对其总谱进行过多次整理,并为《国歌》等作品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作了一些作品。
  几十年来,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vexafczeepf.jpg

vexafczeepf.jpg


https://mp3.bimg.126.net/mu_l/lt6nruvDpXJbEPqVGkfJ1w==/67272519433896598.mp3
声明:发布本帖的目的在于:宣扬中国本土文化,民族精神,以便人们记住对中国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民族精英。搜集整理相关文献、音乐资料的过程,也是对中国音乐、历史和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的过程。敬请阅读本帖的人士能够予以正确认识。本帖提供音乐,仅作为家庭试听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需欣赏,请购买正版。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密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wonpeace 于 2009-7-14 18:2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懒猫音乐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18:36 , Processed in 0.11372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