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音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回复: 0

浪漫凱爾特發燒精選-(The Essential Celtic Woman Collection)

[复制链接]

45万

主题

179

回帖

13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62827
猫币
16 枚
金币
909867 枚
贡献
0 枚
发表于 2008-4-24 00: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试听音乐说明:
1、请直接购买VIP会员全站资源无限制下载,不限制下载次数!
2、本站无免费资源,只有VIP会员可全免费下载!【点此开通会员】
3、有任何问题可【可点此提问】管理员会及时处理!
4、需要解压密码的资源请【点此查看】解压密码!
中文名稱:浪漫凱爾特發燒精選
英文名稱:The Essential Celtic Woman Collection
資源類型:MP3!
版本:[2CD]
發行時間:2005年04月18日
專輯歌手:Various Artists
地區:愛爾蘭
語言:英語,其他
音樂風格:Celtic, Folk
語言:英語,蓋爾語
唱片公司:Dara
唱片編號:5099343501041
壓縮碼率:VBR 256kbps(平均) 44100Hz Stereo iTunes v4.9



專輯介紹:
Celtic 音樂的一個經典合集(雙碟),精選了12位凱爾特女歌手的24首知名歌曲,別說凱爾特樂迷不能錯過,即使非凱爾特樂迷們也不能無視的,只要你有一雙歡喜天籟的耳朵!繼佳評如潮的「女人心」系列之後,英國名廠 DARA 再度推出浪漫凱爾特發燒精選,洋溢著女性柔美的特質與細膩溫暖的聲音之美,滿佈愛爾蘭凱爾特優美、如詩,蕩氣迴腸的音樂色彩與聆聽性。
Sinead O'Connor(謝妮德·奧康娜),天後 Mary Black 及其妹 Frances Black,Eva Cassidy,Dolores Keane ,Maighread & Triona Ni Dhomhnai,Maire Breathnach,和手風琴演奏家 Sharon Shannon 等發燒名伶深情演繹,竊以為用「超經典」來形容也不為過!
凱爾特音樂介紹:
提起「凱爾特」(Celtic,也有人譯作「克爾特」、「居爾特」或「塞爾特」)音樂,很多人都直覺的把它與愛爾蘭劃上等號,事實上,它並不是愛爾蘭人的專利,只不過因為這個領域最成功的許多藝人或團體都往往來自愛爾蘭。其實,愛爾蘭只是凱爾特民族活躍的地方之一。
想要認識這種音樂,我們必須對「凱爾特」這個名詞先有所認識。凱爾特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約在五千年前興起了,最早主要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後來分佈範圍日益擴大,從不列顛群島到巴爾乾半島都有,而且往往居於統治者的地位,希臘人所說的「克爾圖人」和羅馬人據說的「高盧人」,事實上就是凱爾特人。由於在文化上相當的強勢,歐洲各國都深受他們的影響,可惜由於人口過剩、社會關係緊張、以及擴展版圖太過激進,從西元前二世紀開始,逐漸由盛轉衰,受到羅馬帝國與日耳曼部落等的夾擊之後,失去了統治者的優勢,連他們的文化也受到羅馬帝國的同化,只有在愛爾蘭和不列顛還保存得比較完整。
凱爾特人體格高大、膚色白晰、強壯、尚武、愛好冒險,同時相當迷信,有著許多充滿幻想的古老傳奇,因此從昔日的「亞瑟王與圓桌開武士」,到近年來遠近馳名的「哈利波特」與「魔戒」,都充滿著非常「凱爾特」的神秘傳奇色彩。另外,由於在愛爾蘭與蘇格蘭等這些他們目前主要的生活空間,經濟資源比較匱乏,加上在政治方面受到了不少打壓,所以我們又可以發覺,在浪漫與豪放的同時,他們的文化,特別是在音樂方面,也往往呈現著傷感的悲情色彩。而為了追求生存的機會,他們大量往「海外」移民,於是從美國、加拿大、到澳洲,凱爾特文化也隨著那些移民的腳步,逐漸的流傳開來。簡單的瞭解他們的歷史背景之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凱爾特音樂裡面各種特殊的情感因素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凱爾特人即為愛爾蘭民族,這也許是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給公眾造成的印象。事實上,凱爾特人原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歐、西歐的一些部落集團,經過漫長遷徙來到英倫,其後代今散落於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北部與西部山地各處。凱爾特人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人及康尼士人,他們大多操雙語——英語和本族語(蓋爾語或凱爾特語),但往往不同地區的同族後輩,語言上會有較顯著的差異。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證明他們之間的族源關係,最直接的方式是傾聽他們用小豎琴和風笛奏出的音樂,那種古老的、源遠流長的音樂,已成為連接不同地域凱爾特民族的文化紐帶。
可惜,近代有關凱爾特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極不詳盡,幾乎在整個唱片工業體制趨向成熟完善之後,凱爾特音樂才受到重視。男高音歌唱家約翰·麥克康馬克是本世紀初唯一一位較出名的凱爾特裔早期錄音明星。麥克康馬克早年在米蘭學習聲樂,1904年在倫敦首次錄音並開始定期在倫敦修道院花園公演,在曲目選擇上,麥克康馬克漸漸加入改編自愛爾蘭民間音樂的作品:《游吟男孩》、《愛爾蘭移民》、《你若陽光般微笑》,這些作品在他的演唱下,成為廣聞於世界的愛爾蘭民歌。麥克康馬克錄有數百張專輯唱片,總銷量在二千萬張以上。他將愛爾蘭民間音樂有效地與古典音樂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啟發和激勵了不少凱爾特後繼者,迪莉亞·墨菲就是其中一位。
迪莉亞·墨菲沿著麥克康馬克的方向繼續拓展,她所演唱的由約翰·弗蘭西斯·沃勒創作的歌曲《飛轉的輪子》,其輕妙的愛爾蘭鄉音與蓋爾古腔,輔以豎琴的伴奏,很快成為本世紀上半葉愛爾蘭音樂的代表風格。墨菲不單限於愛爾蘭民樂改編,通過一系列歌曲如《如果我是只黑鳥》、《廚藝歌》、《再見麥克,再見派特》、《勞拉·克萊那》等,墨菲在民族音樂中巧妙溶入美國百老匯與爵士樂元素。二戰後墨菲進行一些歌曲翻譯工作,將凱爾特語轉譯成意大利語,進而將優秀的愛爾蘭民歌推向整個歐洲。
然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聞名於世的凱爾特風味作品,大都出自於那些遠離凱爾特文化中心的、散居於美洲大陸的凱爾特移民後代,如歌手丹尼斯·戴,豎琴手艾米麗·米切爾,多種樂器演奏家凱特·史密斯、羅伯特·懷特。當然,出入於此的也不乏古典樂界的名流,如羅伯特·肖合唱團、阿瑟·福萊德率領的波士頓通俗管絃樂團、吉它名家約翰·威廉姆斯、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居住在英國本土的約翰·泰夫納 ,也曾以古典手法出版過基於凱爾特傳統的現代交響樂《凱爾特安魂曲》。這些藝術家利用改編凱爾特民間音樂,創造出一些「別有風味」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會令人理解為古典音樂的通俗表現。論到真正扎根於凱爾特文化的藝人,依然要看那些來自英倫三島的當地居民。
酋長樂隊成立於60年代。樂隊成立時,其大部分成員都已是都柏林市最好的民樂藝術家。他們以古老的樂器演奏傳統樂曲,這些樂器大致包括:肘臂風笛、提琴、木笛、錫哨、雙風箱手風琴、豎琴和羊皮鼓,這也是愛爾蘭土地上流傳最普遍的樂器。尤為可貴的是,他們再現了一種非常古老的凱爾特民間樂器——愛爾蘭揚琴(timpan)的魅力,並運用雙簧管的清亮音色與之進行合奏。這種古老的編排,使他們演奏的傳統樂曲絲毫沒有犧牲在現代口味上,而是獲得了本色的再生。酋長樂隊的成立,最早是受到年輕創作者西恩·奧·瑞阿達的啟發,瑞阿達曾試圖改編民歌為協奏曲,並成立一個叫Ceoltoiri Cualann的團體進行實驗。後來該團團員、提琴手馬丁·費,夥同派蒂·莫龍尼、西恩·波茨、邁克爾·脫布裡地一起,成為酋長的原始團員。後,又有西恩·肯尼、德裡克·貝爾等成員加入。無論專輯出版還是現場演出,酋長都無須擔心凱爾特—蓋爾神韻的遺失,同時卻又能打破以往民間傳統樂隊在演奏上的框架約束。他們在樂曲中段改變節拍,增加變化,可以從裡爾舞曲(reel)的單四拍子,轉換成基格舞曲(jig)的復二拍子或三拍子,再變成波爾卡(polka)或舒緩的慢舞(slow air),這些嘗試引發了一系列民間樂團的變革。在酋長樂隊的25張專輯中,演奏曲目主要以傳統樂曲為主,這些作品是瞭解愛爾蘭凱爾特文化的重要資料;另一部分作品,系與不同風格不同國籍的搖滾、民謠藝術家合作,從音樂章節、和聲方式、節奏拍子諸方面進行實驗,古遠如十七、十八世紀的古琴曲,可以與二十世紀的布魯斯音樂結合,這給遠離凱爾特文化中心的美國音樂家以許多新的樂思。其中,專輯《The Chieftains》之一、五、七,《早一點熱早餐》,《愛爾蘭的心跳》,電影配樂作品《巴裡·林敦》,成為酋長最出色的作品集。
在堅持以傳統樂器演奏原汁原味民樂的樂團中,還有以提琴手艾裡·貝恩領銜的愛爾蘭—蘇格蘭樂隊「海灣之子」,蘇格蘭「戰場樂隊」,愛爾蘭「斯托克頓的翅膀」樂隊,以及格拉瑪麗樂隊。雖然他們出現的年代先後不等,但在立足傳統方式保存凱爾特音樂這一點上是相同的,所以他們共同組成了凱爾特音樂的中堅力量。當然,在演唱者方面,西莫斯·恩尼斯與蘇格蘭樂團凱坡賽裡也是不可缺少的。凱坡賽裡的專輯《血是熱的》、《與愛人同行》,都屬於極傳統的蓋爾語佳作。
50年代大西洋彼岸發生的民歌復興運動,也逐漸波及到英倫三島,使眾多年輕人醉心於民歌之上的新的創造。來自於同一音樂世家的湯姆·克蘭西、派蒂和雷姆,成為最早去美國學習考察唱片體制的愛爾蘭青年。在唱片公司「民謠之路」(Folkways)和「伊萊克托」(Elektra)幫助錄一些愛爾蘭民歌後不久,派蒂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取名為「傳統」(Tradition)。1956年,「傳統」在英國發行喬什·懷特與黑人民謠女歌手奧黛特的小唱片。克蘭西的另兩個兄弟,則著手在阿巴拉契亞山脈進行民歌搜集工作,在遇到北愛爾蘭樂手湯米·麥克姆之後,三人組成了克蘭西兄弟樂隊。克蘭西兄弟演唱的民歌,如《一壺五味酒》、《利物浦的殘渣》,在大西洋兩岸普遍受到了歡迎。而樂隊成員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唱片,成績也十分出色。在克蘭西兄弟之後,又出現了都柏林人,這支樂隊起先由鄉村教師朗尼·朱組建,於1962年以朗尼·朱小組的名義在都柏林酒吧中演唱,名聲傳遍全愛爾蘭及英國;中途又有前「繪圖員」樂隊成員約翰·謝漢、鮑勃·林奇加入,一系列的現場表演特別是在倫敦塞梭·蕭宮殿的表演,宣告了凱爾特民謠的被廣泛認同。三十年後的今日,「都柏林人」已被視為愛爾蘭民族藝術的象徵性團體。在以上樂隊的影響下,蘇格蘭出現了伊安·麥卡爾曼民歌小組,後更名為麥卡爾曼們;北愛爾蘭出現了「他們」樂隊,愛爾蘭出現軍校生樂隊。
對於北愛爾蘭地區,宗教、種族問題沒有象南愛爾蘭那樣因為獨立而獲得了解決,歷史的變遷反而使其更加尖銳。1968年,衝突演變為武力對抗,藝術家們十分關注並試圖改變這一切。在貝爾法斯特軍事管制下,出現了上面提到的「他們」。「他們」的故事,要一直追溯到一個唱片收集者,他有個兒子名叫凡·莫裡森。在父親影響下,莫裡森很早就對音樂產生了興趣,12歲時參加樂隊「戴姆尼沙灘」和「標槍」;兩年後即1960年,樂隊改組為「君主」,風格為藍調與靈歌。君主在CBS旗下出版過一張細碟(碟中包括《冬青谷》和《刺痛的嬰兒》兩首歌),並在蘇格蘭、英格蘭、德國等地進行巡迴演出。回到貝爾法斯特之後,凡·莫裡森參加了由愛倫·亨德森、艾裡克·威克森等組成的「他們」。1964年的處女作《現在不哭》,隨後的《親愛的請別走》、《黑夜降臨了》,為「他們」贏得了較高的聲譽。但當凡·莫裡森讀到大西洋彼岸鮑勃·迪倫的作品《寶貝,一切結束》之後,不由深深為之震動。。此時,剛剛結識的美國作曲家波特·本斯給予凡·莫裡森極大的幫助,作品《格羅麗亞》開始擺脫單純的情愛描述而成為一首反傳統的力作,後被眾多車庫樂隊翻唱。雖然「他們」樂隊人員變化頻頻,但凡·莫裡森始終擔負著樂隊堅定不變的靈魂,一直到「他們」解散。莫裡森的個人演唱生涯同樣成功,從與波特合作的《褐色眼珠的姑娘》開始,莫裡森不斷與國際著名樂手合作。專輯《星上數周》是與一批著名爵士樂手合作的,有冷派爵士樂開創者邁爾斯·戴維斯樂隊的貝司手理查·戴維斯,有將爵士樂引向古典化發展的「現代爵士四重奏」樂隊的鼓手康尼·凱。藍調、靈歌、福音和民謠相結合的方式,相繼在《月亮舞》專輯、《茱萸蜜》專輯、《凡·莫裡森,他的樂隊和街頭合唱團》專輯中延續發展,此後的專輯《在高速公路急進》,運用整個奧克蘭交響合唱團來構架調色板,它與現場雙張唱片《罷手已晚》一起,成為70年代愛爾蘭風格與世界潮流匯合的總結。莫裡森的嗓音較前輩歌手粗糙許多,但他濃重的愛爾蘭口音,和歌詞中大量的關於民眾生活狀況的描寫,以及對北愛爾蘭政治事件的關注,使他成為最出色的凱爾特藝術家;與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合作,又使《一個叫天堂的小鎮》、《特·那·諾格》、《有一個愛爾蘭流浪者》這些愛爾蘭民間調子,再度為世界人民熟知。莫裡森80年代的《桂冠詩人創作》,90年代的《啟蒙》,與黑人布魯斯大師約翰·李·胡克合作的專輯《流亡太久》,也都成為享譽一時的經典。凡·莫裡森因此被視為不受風格限制的凱爾特民謠藝術家。
在凱爾特無數不知名藝人的基礎上,英倫逐漸形成民謠多元發展的格局。無論是流行歌星克裡夫·理查德和他的「陰影」樂隊,還是諸多地下團體,甚或象滾石這樣的搖滾名團,也都試圖在英國口味上加築一些凱爾特修飾物。當然,這一時期真正擴展了凱爾特音樂的,也依然是來自愛爾蘭的隊伍,「斯文尼的男人」便是最著名的代表。「斯文尼的男人」也是第一支愛爾蘭民謠搖滾樂隊,1965年在經紀人戴斯·凱利幫助下,由安迪·艾文、約翰尼·莫尼恩、喬·道蘭組成原始團體,在各地街頭、俱樂部、酒吧、劇場表演,日漸走紅。起初,「斯文尼的男人」象很多樂隊的早期生涯一樣,也是唱些老歌謠。1967年,特裡·伍茲入隊代替了喬·道蘭 ,他介紹其他團員聽美國民謠歌手克拉倫斯·阿什利和道可·華生的作品。樂隊成員開始分頭創作,不久推出同名專輯,內中包括南美民謠《家庭木匠》,和蘇格蘭高地民歌《威利·歐·威姆斯伯格》。該專輯後來成了眾多英籍民謠樂團的啟蒙之作。
後來,亨利·麥克魯又入隊代替了安迪·艾文。之後,「斯文尼的男人」開始嘗試電聲樂器,創作迷幻風格作品。在劍橋民謠藝術節上,樂隊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出版第三張專輯後,「斯文尼的男人」宣佈解散。特裡·伍茲與妻子蓋·伍茲繼續奮鬥,成為凱爾特民謠搖滾的守護者。很長一段時間裡,特裡·伍茲周遊全英國和愛爾蘭,間或與辛·李茲樂隊吉他手菲利普·林納特合作。1969年,伍茲與英國民謠樂隊「貿易港大會」成員組成鋼眼斯潘,推出專輯《聽,鄉村在等》,成功地將傳統歌謠表現在現代音樂節奏氣氛中。此後特裡·伍茲和蓋·伍茲致力於融合不同地方不同類型的民歌風格,包括南美的、中歐的、英格蘭的和凱爾特的,這些概念較完整地表現在專輯《伍茲樂隊》之中。
在北愛爾蘭,後來又有海瑟爾·黑伍德、新生樂隊相繼出現。愛爾蘭的克裡斯蒂·摩爾在艾文·麥考爾與鮑勃·迪倫影響下,先後組織起普蘭克斯蒂、激動的心、游吟作品樂隊。先後也出現幾位著名的詞曲作者如愛爾蘭的安迪·艾文、羅伊·蓋勒佛、米克·漢立,以及較早的北愛爾蘭作者倫·格拉厄姆,這些創作者稟承了凱爾特民謠的變化發展,從傳統樂隊埃爾坦、戰場樂隊、海灣之子、高地族長,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受新樂思啟發成立的樂隊地丹南、聲音小組,都從他們的作品深深受益。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凱爾特音樂開始往各類西方音樂形式中擴散。但凱爾特音樂的顯著特徵,經常還是能從各種變化的形態裡明顯地感受到。從凱爾特音樂,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中世紀教堂歌曲在愛爾蘭這片島嶼上的保存,這一方面是與世隔絕的封閉狀態的結果,但更重要的一重因素是,愛爾蘭獨特的自然風土,是那麼好、那麼神、那麼適合的一件外套。那種曠遠、超脫、飄飄欲飛的音樂,常常會引領著外人的思緒,在天地之間若有所悟又不明所以。但當他們一旦踏上愛爾蘭土地,真真切切地看到這裡的山,這裡的水,這裡的雲、氣、風、雨時,他們的心裡戈登一下:呵,這就是了,這正是他在音樂中、在冥冥中、在魂牽夢繞中,想看清卻又無法看清的奇麗景象。這裡的天空一望無際,因為遼闊深邃而顯得很低;顏色更深的水,水中層層迭迭地遍佈著不高的、但每一座都是峭然獨立的丘峰,使下面幽水曲回,使四下寂寥神秘,使人們眼中始終是天低雲暗山寂水清的圖景。沒有人的跡象,也沒有森林生靈無比茂盛的形象,但又不是荒涼的,它們給人安靜地生長、靜謐地呼吸的印象。愛爾蘭山水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遺世獨立氣息,這也正是凱爾特音樂帶給人的核心意象。這音樂有重迭的和聲,有傳說般的迴響,有飄渺的歌吟,有曠遠的合唱。在器樂上,豎琴和風笛是最常用的凱爾特特色樂器,它們配合凱爾特歌唱,流泛著同樣的或相通的聲音氣質。後來,這樣的聲音氣質進一步表現在一些現代新樂器中——在電子樂重迭迴響的效果中,在電風琴朦朧發散的和聲裡。心靈和想像,這兩個東西在凱爾特音樂中是如此重要;有歌詞的時候,往往又會有自然、宗教、神話和傳說,或玄秘幽深、色彩迷離、意象重迭的詩句,來加深音樂的這種意象。分析起來,凱爾特民歌旋律是中世紀調式的,很少有裝飾音,也較少跨跳式的行進;它平緩地發展、簡單地迴旋,這種旋律有一種虛幻感和消逝感。
進入七八十年代,藝術家不再為藝術風格的分歧而苦惱,他們分化成了兩個大的陣營:一個陣營比較堅持傳統樂風,同時配器上也不排斥運用電子合成器或其他新出現的技術;另一陣營在外型上類似朋克,回歸街頭賣藝者的外表。
這後一類團體以「潑格斯」樂隊為代表,靈魂人物叫謝恩·麥高萬。「波格斯」是蓋爾語中的髒話,意為「踢你的屁股」。這個樂隊是既堅守傳統民謠同時又將簡單的朋克思想納入風格的團體,首張專輯《給我的紅玫瑰》,收錄了樂隊極其出色的兩首作品——《倫敦黑街》和《威士忌流成河》。隨後,樂隊出版了由艾爾維斯·考斯泰勒製作的備受爭議的專輯,其作風離奇,性別倒置;酒精藥物的外表下深藏著社會底層的縮影,又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述種種政治情緒,自暴自棄的態度給人以極強的意識渲洩。而在全世界範圍聞名的愛爾蘭女歌手西尼·奧康納,尤其第一張專輯《獅子和眼鏡蛇》,以及愛爾蘭樂隊U2的早期作品《戰爭》、《男孩》,以無疑屬於同樣充滿憤怒的情緒為整個世界矚目。
在堅持傳統樂風的那一類團體中,最著名的當屬「地丹南」樂隊。地丹南擁有美妙的和聲,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電聲配器,團員瑪拉·奧康納、道拉斯·金與瑪麗·布萊克,人人擁有一副曼妙動人的好嗓,所以個人發展也個個成功。地丹南的專輯《愛爾蘭之歌》,道拉斯·金的專輯《籠中的獅子》,瑪麗·布萊克的專輯《無界線》,都成為世界性的暢銷之作,在大眾的心目中普遍視其為愛爾蘭—凱爾特文化的代名詞。
在凱爾特音樂的熱潮中,出現了一個叫「凱爾特心跳」的本地廠牌,專門出版凱爾特音樂作品,尤其偏重聖詠、豎琴、風笛、女聲方面。這是一家面向世界的愛爾蘭民族音樂公司,十分注重傳統和本民族文化、以及這傳統和本民族文化與世界的交流;他們出版的,都是十分傳統的基本保持凱爾特原始形態的新音樂,但並不搞考古發掘和文物展覽式的文獻揖錄工作。「凱爾特心跳」的藝人,都是一些熱愛傳統的現代人,除了改編祖先留下的瑰寶,他們經常基於傳統自己創作。在樂器上,既保留傳統的編配特色,也結合新時代的音樂如電子樂、布魯斯或搖滾,但大的方面仍是十分古雅的,這是一種既老又新、既過去又現在的經時代刷新了的古老音樂。
事實上,凱爾特文化對於每一個凱爾特家族而言,從來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或音樂,就某種層面而言,它更是生活方式、處世哲學的世代相傳。在八十年代再一次的尋根熱潮中,英裔美國人再度踏上祖先的土地——愛爾蘭或者蘇格蘭,發現民間新的家族式團體有「法裡一家」、「布萊克一家」 、以及「家族樂團」,後者原名「an clann as dobbar」,意思是「來自都靈的家庭」。家族樂團雖然八十年代才出名,但他們的活動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萊奧·布蘭南組織家庭成員在鄉村中演唱中世紀凱爾特聖歌,女兒瑪麗·布蘭南加入樂團後,樂團在曲目上有所改變,從英國民歌手多諾文,到加拿大民歌手瓊尼·米契爾的歌曲,都會出現在他們的演出歌目上,只不過唱的是蓋爾語。在萊特肯特民歌節和柏林演唱會中,該樂團獲得了空前的成功。1980年,妹妹恩雅加入後,「家族」終於贏得了兩張專輯的出版。《聲音》專輯改變了樂隊的命運,使它從一個偏於世界一隅的地方小團體,成了全球皆知的國際時尚的一部分。隨後,「家族」1986年專輯《回聲》、1987年專輯《循環》、1992年專輯《靈魂》,恩雅專輯《恩雅》、《水標》、《牧羊人之月》,瑪麗·布蘭南專輯《瑪麗》,全都獲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視為新世紀音樂的代表作品。從音樂上看,無論「家族」樂團、恩雅還是瑪麗的作品,都同時包含兩方面的構架,即:既保存傳統民謠和聖詩聖詠元素,又加入時代感極強的電影配樂,這成為這個家族的基本創作手法;而在音樂題材和作品觀念上,則運用避世或回歸自然的主旨,這也是凱爾特文化本身具有的內涵。
九十年代,在愛爾蘭這片音樂沃土上,又誕生了萊斯利·道戴爾、西坡、克裡斯蒂·亨奈西、男孩地帶、瑪米·柯曼這樣一些新星。男孩地帶是一個偶像性團體,凱爾特的悠遠到了偶像身上,變成一種極度的浪漫,他們快速成名橫掃全球。克裡斯蒂·亨奈西深受美國布魯斯大師密西西比·約翰·荷特影響,早期演繹的都是一些自傳性歌曲,並經常在英國各地街頭俱樂部賣唱,表現艱難的求學經歷和刻骨的貧困生活,他還一直經受著神經衰弱的折磨。有時,窮困潦倒的亨奈西甚至會以一首歌5愛磅(8美元)的售價,廉價出售自己的歌曲。後來,被恩雅經理人尼奇·雷恩相中,亨奈西推出《綵排》,一舉結束20多年的艱苦寫歌生涯,一夜成名。西坡是支電子音樂和傳統愛爾蘭音樂的鬆散結合,營造繞樑之音與雜亂聲響交錯的氛圍,製造聰慧的跳舞音樂,為傳統凱爾特音樂加入了部落風情,此外,這個被稱為愛爾蘭跳舞音樂中最詭譎的樂隊,也會唱一些蓋爾語的抒情小品。樂隊靈魂人物來自凱爾特人發源地,西坡這個名字,在希臘神話中指那些居住在北極以外的沐浴純淨陽光的人。
正如上面人物所體現的,對年輕的後輩而言,他們成長期所經歷的音樂已不單是凱爾特的詩性民謠傳統,而是整個西方音樂的大背景。這一時期在愛爾蘭本土最引人注目的民謠歌手是艾琳娜·麥克伊芙,在國際上最知名的則是小紅莓。在愛爾蘭歷史上最暢銷的專輯《女人心》(麥克伊芙的作品)中,既有凱爾特的激盪,也有美國民謠的溫和,既有古雅的豎琴、撥弦古鋼琴,也有大量的絃樂、浪漫感性的流行元素和搖滾樂的熱情。麥克伊芙在愛爾蘭交響樂團任過四年專業提琴手,她的音樂最擅於將富於爆發力的搖滾與雅致的古典音樂融於一爐,而她富於洞察力的音樂語言,則受益於美國的迪倫和加拿大的柯恩。小紅莓離純正的民謠更遠,在他們的音樂裡充滿了世界各地各種民間音樂的影響,但他們保持了對自然的尊重,音樂絢麗卻仍能回到比較單一和本真的狀態。
對今天的愛爾蘭音樂來說,最難以抹去的可能就是那一種源自祖先的神韻了。而任何一部有關愛爾蘭或蘇格蘭高地的電影,總會來一段類似電影《卡爾》中的、由雷姆·奧·弗萊尼演奏的風笛。也許,只有愛爾蘭蘇格蘭的民謠,才會給人帶來那麼一種恬靜、遙遠、沁人心脾的感受吧。而這樣的神韻,也會自然地蔓延到一些與愛爾蘭相關的音樂——如「神秘園」、「死亡也會跳舞」——的作品中。
風笛起源於古羅馬,是廣泛流行在歐洲的民族樂器,它是一種帶有空氣袋的吹奏管,由演奏者向風袋吹氣,再把風袋內的氣流壓送到裝在風袋上的簧管而發音。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風笛傳入蘇格蘭。風笛是一種很難演奏的樂器,據說,500個吹風笛的人中只能出一名優秀的風笛手。現在,雖然風笛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流行開來,但是一提起這個樂器,大家仍會不約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
風笛是一種很特別的樂器,像是畫眉鳥的嗓子。在風笛甜美的聲音裡,有一縷隱約的沙啞和滄桑--每一個尾音,都會非常隨意,留下一個迴旋的音符,散漫慵懶的吟詠著流浪,寂寞,純粹,純潔而灑脫的感情。
愛爾蘭音樂就是如此的乾淨而飄,蒼涼而遠,總是能喚起一些傷感哽在喉裡,唯有輕輕歎息,似乎想去挽回些什麼……
專輯曲目:
Disk: 1
01. No frontiers - Mary Black
02. The parting glass (Traditional) - Sinead O'Connor
03. Fields of gold - Eva Cassidy
04. Spanish lady (Traditional) - Maighread & Triona Ni Dhomhnai
05. Sailing by - Sinead Lohan
06. The island - Dolores Keane
07. Coridinio - Sharon Shannon
08. The sky road - Frances Black
09. Rambling Irishman (Traditional) - Niamh Parsons
10. I can't make you love me - Mary Coughlan
11. Ben Gulban | Oisin - Maire Breathnach
12. Mystic lipstick - Maura O'connell
Disk: 2
01. Oro se do bheatha 'bhaile (Traditional) - Sinead O'Connor
02. To Ramona - Sinead Lohan
03. How sweet the tune - Frances Black
04. Nil se ina la (Traditional) - Maighread & Triona Ni Dhomhnai
05. My love is in America - Dolores Keane
06. Dimming of the day - Mary Black
07. Three headed monster - Sharon Shannon
08. Long honeymoon - Mary Coughlan
09. Eist a stor - Maire Breathnach
10. Dark eyed Molly - Eva Cassidy
11. Fair and tender ladies (Traditional) - Sheoda
12. John O'Dreams - Niamh Parsons


Flash: https://tv.mofile.com/cn/xplayer.swf?v=RL1FM7UQ&p=https://cache.mofile.com/tv/images/audio.jpg&nowSkin=2_0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懒猫音乐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5-5-3 11:44 , Processed in 0.11569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