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1nuvrpz3u.jpg
gtesvaooe0s.jpg
专辑英文名:TCHAIKOVSKY:SYMPHONIES 4 - 6
专辑中文名: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
艺 术 家:Mravinsky
古典类型:交响曲
演奏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指 挥:穆拉文斯基
发行公司:DG
C D 编号:419 745-2
发行时间:2006年
地 区:德国
语 言:英语
资源格式:FLAC
专辑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过,不论我的音乐作品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那就是它们出自我内心无法压抑的欲望。我在用这种音乐语言说话,因为我永远有话要说......“
老柴最后的三部交响曲(第4-6)是他一生创作的顶峰,也是他悲剧人生的一个总结,三部作品的内容达到了哲学的深度。当音箱里响起了柴五的旋律,会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涌上心头,令人甚至潸然泪下。
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
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
《第四交响乐》创作期间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和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对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平民知识分子,尽管对当时俄国国内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对人民大众的困苦生活充满了同情,但他却无法充分理解这场革命运动,所以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他感到迷茫、疑惑、压抑。
在现实生活中,柴可夫斯基被压抑的东西就是他所渴望的幸福、快乐与自由,《第四交响乐》正是“我的音乐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的最好诠释。
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
创作之初,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期间他的作品带有“西欧派”的风格。第五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到:“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了,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他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
有时你不得不慨叹生命的无奈,老柴在完成了这部作品后便与世长辞了。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 …… ”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
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他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老柴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上。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纵观柴可夫斯基的后三部交响曲,不难发现对于“人”的描写和刻画始终是他这几部作品创作时的主导线条。《第四交响曲》侧重解决和探讨的是对“人”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第五交响曲》志在思索和探寻的是“人”和“自身”之间的关系;而《第六交响曲》最终落笔于思考和追问的是“人”和“人生”的关系。
这三部作品的悲剧性在于它最大限度地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主人公虽然表现出了对人生的迷茫与疑惑、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美好往事的渴望等悲剧性情感,但却很少出现西方一些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绝望的呐喊。
恰恰相反,在《第四交响曲》结尾处却表现出了欢乐、明朗的形象,整部交响曲为色彩较暗淡的F小调,而此时却结束在色彩明快的大调主和弦上。
在《第五交响曲》中,人与命运的斗争更加激烈,两者的矛盾更加凸显,代表命运的音调阴暗、低沉,代表人的对抗的音调也在不断变化着,乐曲中常常弥漫着抑郁、忧伤的气氛,但是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还是肯定了意志力的胜利,肯定了战胜一切疑惑的勇敢精神。
在《第六交响曲》中,柴可夫斯基表现的是个人对世界的悲哀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痛楚,但在最后一个乐章中,他尽管受尽了生活的百般折磨,却依然对光明、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信念。
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意识。他在表达悲剧性情感时,不是单一的强调这种情感,而是用快乐、明朗以及人民大众乐观的心态来反衬这种悲剧性情感,以此来揭示人类与命运永恒的斗争。
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极致,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哲学,是他蕴藏在绝望背后的微笑。
这套专辑的录音就是本CD著名的绿色封面的经典录音,不过看说明这个版本好像是把当年发行的LP,用现在的ORIGINAL-IMAGE-BIT-PROCESSING(原音重现比特流技术),重新制作发行。与原来的旧版做对比,数码味少了,特别是第四开头的那个小号,也沒有旧版那么刺耳了。
穆拉穆拉文斯基的最高成就在于对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两位作曲家的探刻理解与精美途释,是最具权威性的。
而他在60年代,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在伦敦和维也纳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4、5、6交响曲(DG双张,CD编号419 745-2 )旁人几乎无法超越!
穆氏这个版本对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乐的诠释可以说是完美的,在这张录音里体现了彼得堡爱乐热情奔放的演奏风格,乐队的音色理念和德奥系乐团完全不同,给人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音响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套唱片里,我们可以听到最柔美的弱和最富有力量的强!这套唱片是古典音乐录音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是后世之楷模!
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1961年穆拉文斯基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到英国演出,事前也没有计划录制唱片,这套唱片是在伦敦停留期间“顺便”录下的。
作为同一民族的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穆拉文斯基对柴科夫斯基的诠释几乎部部经典。这套CD被很多人认为是最好的柴可夫斯基最好的4,5,6唱片。
在穆拉文斯基的这版铜管明亮雄壮,而且整个录音都保持最高水准,另外的优点是将俄罗斯粗犷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小日本究极100、小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套唱片还曾获得1988年爱迪生唱片大奖、1990年Penguin Rosette Award。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版本就连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版,都是难以逾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
https://bbs.musicool.cn/thread-523063-1-1.html
专辑曲目:
CD1
01——04 第四交响曲
F小调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
F小调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
F小调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
F小调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
05——06 第五交响曲(一、二乐章)
e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行板
e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二乐章 略带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
CD2
01——02 第五交响曲(三、四乐章)
e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e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
03——06 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柔板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 优美的快板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三乐章急板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悲哀的柔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