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Sonata for Piano No.2 in B flat minor,op. 35)是肖邦较为大型的创作里最为强而有力的一部作品。尽管由于作品里那毫无目的的愤怒而使之无法成为一部催人向上、激励人的思想情操的作品,然而,这部创作里却的确蕴涵着一股巨人般的,强烈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乐章最先由四个低沉的音节引入了一声饱含哀痛的呻吟;接着,带着一种令人难以喘息的急促和不安,作曲家将自己的情绪不断地推进,推进,一直到了宁静而又迷人的第二主题(in D flat major,降D大调),这个主题不断成长并逐渐充满了热情,终于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完全超越了适度的限制,变成了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不谐和音。从第一部分结尾的重复过渡到第二部分所使用的降A和降D延留六度的属七和弦,显得非常引人注目。而风格奇特的第二片段——在此处,第一主题已经耗尽——给人的感觉则更象是一种即兴创作,而不是经由深思熟虑之后写成的作品。此后,一些6/4拍的音节(stretto,紧急段)从最初的狂野切入到逐渐消失,将乐曲引向第二主题的降B大调的复奏部分——在原作里,第一主题在这里已经不再出现。和第一部分(6/4)相应的片段一样,结束之处增加了一个介绍第一主题的典型的结尾(2/2)。作为乐曲的高潮同时也是最为壮丽的一个乐章,在谐谑曲里,阴郁和威胁不断上升,变得异常怪异并最终演变成为对神秘宿命的恐惧;它就象笼罩在人们头顶的乌云,伴随着隆隆作响的雷鸣和呼啸的狂风。稍慢的乐段(piu lento)显然应该算是肖邦概念上最象谐谑曲的一段,表面是轻快而欢乐的宁静而底下却暗藏险涛。在完成了第一片段的复奏以后,当乐曲重新回到这个乐段的时候,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纯净,就好象在经历了一场风暴之后,大自然又一次恢复了宁静。葬礼进行曲是肖邦的创作里最为著名同时也是获得评价最高的一个乐章。李斯特曾对这一乐章特别提及并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动人的描述。和第一片段的情绪基调——那种迟钝而麻木的冥想不同,令人心碎的哀号(分别出现在7,8,11和12小节)再三响起之后,伴随着一种不断下沉的无助(伴随着颤音的两个低音音节),深沉的间歇和呻吟,充满激情的恳求(降D大调中的强音节)紧随着爆发了出来。第二片段的两个部分是对幸福的天界一种充满欢喜的凝视,也是对末日的重聚的一种期盼。最后的乐章可以归入到创作的珍品中去——一个由七十五个音节构成的急板,一串连续不断的八度音阶的三连音,深深唤醒了那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无尽的孤独,荒凉,和沉寂……
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最著名的就是第三乐章《送葬进行曲》,这是最被熟知的一个段落(因此第二奏鸣曲被冠以“送葬”之名),四分之四拍子,缓板,以钢琴仿真出送葬队伍出发前敲打吊钟的声音,强弱的层次落差程序非常大,那种感觉,像是一群长长的送行队伍,踩在泥泞的道路上,男女老幼混杂其中,步伐沉重地前行,每个人脸上的表情,有的呆滞,有的哀伤,有的还哽咽不止,但却都异常坚毅地陪着往生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如果《送葬》一曲真是为肖邦的祖国波兰所写,那么钢琴诗人这样的情操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如果他只是单纯为不凡的人生仪式做一段记录,则又会令人对生命的尊严兴起无限的感动。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
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B小调,OP.58,作于1844年夏天,这首作品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fiwuyo1powb.jpg
专辑曲目:
1.Piano Sonata no2 op35 Grave-Doppio movimento
2.Piano Sonata no2 op35 Scherzo
3.Piano Sonata no2 op35 Marche funbre Lento-attacca
4.Piano Sonata no2 op35 Finale Presto
5.Piano Sonata nr3 op58 Allegro maestoso
6.Piano Sonata no3 op58 Scherzo Molto vivace
7.Piano Sonata no3 op58 Largo
8.Piano Sonata no3 op58 Finale Presto ma non ta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