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vomxgnxqr.jpg
u52jw4nqn1e.jpg
简介: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降E大调,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曾经是贝多芬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放弃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拿破仑的“堕落”令贝多芬颇为失望,但曲子已写成,不妨把它献给自己理想中的普罗米修斯。
乐评:
关于乌拉尼亚版的来龙去脉,一般都知道,不再啰嗦,演奏首先给我深刻印像的是它的份量,在我听过几版富帅的“英雄”中,这版的份量最沉,合奏声响颇具“下压”的味道,第一乐章特别是进入展开部后,张力达到了演奏的峰值状态,如“弓拉满月”,却没有最后一击般的射发出去,而是松驰、自由速度的行走、再如法炮制将弓拉满,如此往复,将作品的英雄性与强烈的戏剧性一步步推向高潮的巅峰,我以为,听富帅不能纠结于某一乐段、某一章节,同样,听门盖尔贝格也不能局限于此,也需要从整体的份量上去考评,把握演奏的“自由速度”是一个整体运行的过程,规则的演奏有时可以将某乐段切开分析,因为可以由此及彼,但用此法去考量诸如富帅、门盖尔贝格、切里比达凯则较难,他们的演奏特别需要“通盘考评”,此外,与其它版本比较,这版的铜管声部明显被强化了,如展开部5.50-6.13、9.07-10.08分钟这几段铜管,明显出精神亢奋、嘶鸣呐喊的张狂,这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难分辨,富帅甚为强捍地表现出第一乐章时而是悬而未决般的紧张、时而是火山爆发般的喷涌过程。
第二乐章非常耐人寻味,悲伤情绪明显被弱化了,与此相对、悲壮的氛围相应的提升,情感深刻,似乎在昭示着什么、又似乎在预测着什么,如A部这一段较平缓,并没有多少哀伤,表现出的是令人难以预知的“淡然”,双簧管这一段引人注目,它的声响就像思想的幽灵,空灵、孤僻、摁捺着、徘徊着,进入到中部时,力度陡增,悲壮的气氛越来越浓郁,铜管的嘶鸣、弦乐的激历,交织出撼人的气势,考量铜管的分量,不应只看它的响度,而应着重估量它在合奏中的作用与位置,听听这一乐章中间部分铜管的喧嚣,(如7.01、9.36、11.08分这三个段落),这样富于特色的强捍表达并不难分辨,整个演奏的激越与沉重显然优于其它版本,尾声回到A段后演奏明显舒缓下来,舒缓的演奏巧妙地将整体拉回至“均衡”,就像它的力量是少有的一样,尾声的舒缓同样是少有的,这一章处理非常凝重,声响浑厚而密实,思想徘徊于音律之上、情感徘徊于理性之上。
第三乐章圆号略显不足,有些龃齿,也略显得平直,如2.50分圆号这两段,其实,第一乐章展开部尾声9.04分圆号再现第一主题这一段也是同样的情形。
第四乐章主题这一段颇具棱角,偏于强调,这一章演奏极富“变奏”的特性,重点在“变”上,每段变奏、或色彩、或调性、或节奏、或旋律都有明显的不同,富帅都与以“不同”的强调,特别是自2.59分第四段变奏后,快而不乱、张驰有度,而气息始终通畅,至第八变奏7.03分双簧管这一段,恍若进入到一崭新的情感世界中,仿佛是对大英雄的“顶礼膜拜”与深情凝望,音乐明显慢下来,以适应精神世界升华的需要,富帅的演奏与瓦尔特、伯姆等不同处在于:他的着力点并不在细节上,他强调整体的重量与浓墨重彩、强调富于起伏的“大波浪型”,从而勾勒出大英雄的轮廓,完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在整体的结构上下“重笔”历来是富帅的首要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