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noyx5pzvp.jpg
专辑名称:Lohengrin
中文名称:《罗恩格林》
作曲:瓦格纳
演唱:杰西·诺曼、多明戈、索汀、费舍尔-迪斯考等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
指挥:索尔蒂
格式:APE
《罗恩格林》创作简介:
瓦格纳的三幕歌剧《罗恩格林》创作于1845-48年,1850年8月28日在魏玛的大公爵宫廷剧院首演,由李斯特指挥。当时瓦格纳因为参加了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而被政府通缉,在瑞士逃亡。
巴伐利亚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对罗恩格林极为倾倒,对天鹅武士的形象特别醉心。这位爱幻想的国王常将自己幻想或装扮成天鹅武士。他为此将自己新建的城堡命名为新天鹅堡,并且决定财政支持瓦格纳,以使得后者完成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大作。
《罗恩格林》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他与瓦格纳在20岁左右时创作的《仙女们》主题极为相似,只是主要角色作了性别上的更换。但是给我们更为深刻的印象是,罗恩格林正是尘世中瓦格纳的真实写照。他是唐豪瑟和荷兰人的另一个侧面,他同样孤独,但却是这个富于悲剧性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个世界尽管渴求奇迹,可奇迹一旦出现,却又千方百计试图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范畴中,从而又消灭了奇迹。天才所要求的是绝对的忠贞,完全的信任,要求保留一切奇特的事物,而平庸的生活却要求知道名称和方式,要求将奇迹归于平凡世界。这就是瓦格纳和罗恩格林所共同面临的悲剧。
也许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角色的互相作用,导致了瓦格纳与四周的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他的艺术越是向前精进,所遭受的误解与责难似乎就越多,一个献身于伟大艺术的戏剧家和音乐家是不会对公众的口味让步的,他渴望戏剧具有像古希腊悲剧那样宏伟崇高的场面,他以天生的改革家的狂热致力于这一理想的实现,他疏远了那些把歌剧看作是一种消遣的轻浮贵族,疏远了那些阻挠他改革尝试的保守的剧院经理,甚至也疏远了自己的妻子明娜,因为她对目前所获得的地位非常满意并开始反对他的空想计划。他还得忍受着批评的不公正,同行的敌视,来自梅耶贝尔的无比妒忌。在这缺乏理智与善良社会里,他深感孤独与无助,他希望能免遭非议,他盼望为人所爱,而又不必问他来自何方,有何需求,姓甚名谁。信任与热爱,瓦格纳认为这就是全部幸福的奥秘,可这根本不存在。所以,一切的冲突必然以悲剧告终。
浪漫主义的最后命运是弃绝尘世走向神界,《罗恩格林》应验了这种命运。浪漫主义的最终目的是综合艺术品,瓦格纳在《罗恩格林》中实现了这一目的。当李斯特梦想着将剧院中的戏剧因素与教堂中的虔诚因素相结合,试图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音乐”时,当柏辽兹正努力将一切(包括歌剧)都包容到交响乐中时,瓦格纳已经成功的将哲学、历史、神话、文学、诗、音乐、人声、手势表演、造型艺术等等全部纳入了他的音乐戏剧。对于旧歌剧所有的改造在《罗恩格林》中完成了。
还是在创作《罗恩格林》期间,瓦格纳同时注意到了德国神话和希腊悲剧、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些联系。在对希腊文化的研究的帮助下,他将德国神话里的人物也赋予了人性。在《罗恩格林》中他精确而生动的描绘出德国中世纪的传奇景象,但他认为这还不够,因为那仍然不是一个理想的时代,他还要往回追溯,更深入到德国古昔的神话中去,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足以造成现代社会变形的事物,那个世纪公正无私,艺术家的创作能立刻获得人们的赞赏。他开始阅读《德国神话》一书,结果终于找到了日耳曼文明的源头——北欧的神话传说。首先使他感兴趣的是尼伯龙人的被奴役与解放的问题。尼伯龙人是从黑夜与死亡的怀抱中诞生出来的一代人,他们以毫不间断、永不停息的活力挖掘着地球的心脏,他们烧红、精炼、锻打着坚硬的金属,“他们这些劳动者的肩上重负着游手好闲的巨人们的封建制度。”瓦格纳幻想着尼伯龙人所收的奴役被粉碎,由众神之王沃坦(应该就是奥丁,黑紫注)来实行人道的统治。这一念头与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极为相似。看来瓦格纳是想写一出政治理想国的歌剧,在这个国度,人类终于打破了各种束缚而表现出一种纯粹的人性,他们做一个完全的自己,可以去爱,而且是自由地去爱。
剧情介绍略,详情见站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