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
cpz5hye3q5g.jpg
简介:
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冒着敌人的炮火继续前进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弗拉基米尔·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胜利的当天即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1917年11月~1918年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同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4年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当1953年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死后掌权时,他注意到自1940年以来,谷物生产量已降低1/5。粮食供应减缩,但其中越来越多的食物被拿去喂养日益成长的都市人口,于是,可供外销的谷物变少了,因而威胁到工业化的计划。苏联发现自己困在钳口逐渐收拢的陷阱中:都市人口的食物需求量日增,但供应量却赶不上其脚步。该怎么办呢?一个解决办法是付更多钱向农民购买其产品,因而给予他们提高产量的诱因。但这等于放弃集体化方案—那将是政治上的重大变革。因此,赫鲁晓夫转而决定开垦荒野,并付给在荒地上耕作的农民较高的薪资(亦即工厂工人所得),借以振兴农业。一般农民的薪资则维持现状。
有一段时间,似乎事事都进行得很顺利。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即使有新的田地,平均每人所生产的粮食数量仍低于1913年,而且,从1953年到1960年,国家的粮食储备量竟然越来越少。新方案并没有解决问题。因此,苏联领导阶层尝试用另一个方法:通过购买价格不菲的高效牵引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装备,来提高农产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产量确实缓慢增长,但消耗量却增长得更快。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其报酬曾有助于苏联维持这些国家的稳定与政治支持。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赫鲁晓夫告诉同事,重新增加粮食储备是至关紧要的事。“7年之内,我们一定要拥有足以供应一年所需的谷粮,”他说:“苏维埃政权不能再次承受这样的耻辱。”
当时,苏联政府把必须进口谷粮以应急的窘境,归咎于1963年的一次歉收,但其实存在更深层的问题。后来发现,新开垦的田地,大多位于收成量主要由天气决定的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期,粮食的进口量与出口量大致维持平衡,但是,到了80年代初期,苏联已必须依赖粮食进口,而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粮进口国,超出其他国家许多—尽管在20世纪初,它曾经是世界最大的谷粮出口国。它必须签下购买谷物的长期合约,保证每年向美国购买900万吨,向加拿大购买500万吨,并向阿根廷购买400万吨谷物。为了支付这些款项,苏联求助于国外贷款,并动用强势货币储备金和黄金储备(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头)。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将工业制品外销的做法也不可行,苏联制造的商品大多无法与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竞争。苏联曾试图用出口大量谷物所得的收益来进行工业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削弱了自己的农业生产—那是重要的财富来源。
粮价持续攀升,短缺的情形日益普遍。任职于政府机构和军队的员工,可以在不向公众开放的特殊商店中,以降低后的价格购买食物。根据盖达尔所言,到了1981年,“苏联的政治领导层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无论如何加速农业生产,都不足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有段时间,情况因开采原油而逐渐好转。但是,苏联人为了短期利益而过度开采油田,反而降低了长期获利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高油价,帮助他们支付进口食物的货款,以及为了赶上美国军备所需的花费。然而,苏联领导人以为油价会永远维持这么高,因而没有在油价于1985~1986年下跌之前,提早增加其外汇储备。事实上,苏联的借贷数额反而增加了。
苏联领导人都十分明白依赖其冷战对手来供应粮食的危险,但他们别无选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Gorbachev)上台执政,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但成效不彰,内部权力斗争使国家政权遭到破坏。很快地,苏联所有的石油收益都被借贷的利息耗尽;而1989~1990年的全球谷物歉收,更促使价格上扬,尤其是小麦。苏联开始无法如期付款给进口粮食的外国供货商,导致某些货运被终止。许多食材和消费品越来越难在商店找到;处处可见人们为了购买蔗糖、奶油、米、盐和其他基本食物而大排长龙。
1991年3月31日,戈尔巴乔夫的一位助手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安全理事会开会讨论食物议题……更具体地说,是面包……莫斯科和其他城市都出现一列列购买面包的队伍,就像两年前大家排队买香肠一样。如果我们不设法从哪里弄到面包,可能6月就会闹饥荒。在各共和国当中,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勉强)可以喂饱自己。有人说乡下还有面包,结果证明是假的。迫不得已,我们只好拿强势货币和贷款向外国购买面包。但我们的信用已不再良好……我开车在莫斯科四处转……面包店不是关门上锁,就是货架空得吓人。我想莫斯科有史以来从未经历过这种境况……即使在最饥饿的那些年也不至于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苏联的许多个别共和国—从波罗的海诸国开始,接着是摩尔多瓦(Moldova)、乌克兰、白俄罗斯(Belorussia)和俄罗斯—都已宣称自己是主权国家。粮食短缺是造成社会动乱和苏维埃政府权威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若干区域,我们仍然很难保证会有面包和其他食物,”内政部副部长指出,“商店外面大排长龙,市民言辞激烈地批评地方和中央政府,有些人甚至发起抗议行动。”
1991年秋,一份官方备忘录报告:“农作物歉收,无法扩大进口,加上农场拒绝将谷粮交给国家,可能使全国人民与共和国濒临饥荒。为了突破困境,唯一解决之道是容许农场以市场价格自由销售谷物,并进一步让面包的零售价自由化。若不转变成自由价格体系,同时加速放宽国家对农业和贸易的控制,农民将缺乏增产的诱因。”终于,大家明白了真相。苏联集中控制农业并掌控价格的政策已告失败。从政者承认,唯一的出路是自由贸易与自由化—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此时苏联的解体已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消失,消解到它原来的组成国家中。
曲目:
试听这里有曲目:https://www.xiami.com/album/9cNJOWe9fe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