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觉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 (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内蒙古新闻网)
如果无法播放,请点击此处在新窗口打开
我今独抱琵琶望。
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
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
唉,悲歌一曲寄声入汉邦。
话短却情长,家国最难忘。
悲复怅,此身入朔方。
唉,悲声低诉汉女念汉邦。
一回头处一心伤,身在胡边心在汉。
只有那彤云白雪,比得我皎洁心肠。
此后君等莫朝关外看,白云浮恨影,黄土竟埋香。
莫问我王嫱生死况,最是耐人凭吊,就是塞外一抹斜阳。
怕听那鹘鸟悲鸣,一笛胡笳掩却了琵琶声浪。
一阵阵胡笳声响,一缕缕烽烟迷茫。
伤心不忍回头望,惊心不敢向前往。
马上凄凉,马下凄凉。
烦把哀音寄我爹娘:莫惜王嫱,莫挂王嫱。
未报劬劳恩,我有未了心头愿。
谁知我思故国,更恨我地君王。
手抱琵琶,经已泣不成声,难把哀弦振响。
今日去天涯,它朝倩谁收我的白骨,怕难似苏武还乡。
烦望寄语我双亲,莫垂老泪望天涯,当少把我王嫱生养。
寄语汉宫廷,为我拜上贤皇帝,此后莫再挑民女,误了蚕桑。
应该爱惜黎民,更应探察民间痛痒。
遥望汉家徒惜别,暮云难望到家乡。
待奴长跪尘埃,拜别爹娘教养。
拜别了汉家姐妹,拜别了护送官韩昌。
突听得一阵阵胡笳,不由人心弦震荡。
王昭君,心惘然,前路茫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