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thurokzhdu.jpg
rs4myllq1kj.jpg
osz4thypiss.jpg
Composer: Jean Sibelius
Soloist: Leonidas Kavakos (violon)
Orchestra: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Osmo Vanska
Recorded:
19-21.XI.1990 (final version)
7-10.I.1991 (original version) Lahti
Label: BIS CD-300500
Release: 1991
Format: FLAC+booklet
注:两个版本不用看谱也能听出差异。
JEAN SIBELIUS
(1865-1957)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47
Original 1903-04 Version
I. Allegro moderato
II. Adagio di molto
III. Allegro (ma non tanto)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47
Final 1905 Version
I. Allegro moderato
II. Adagio di molto
III. Allegro, ma non tanto
转录:
早就听说了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个相当另类的原版(第一版,也称1903/04年版)。没想到居然被BIS唱片公司录音出版了。这个录音收与BIS公司当年的西贝柳斯作品全集中,演奏者是一位希腊年轻人Leonidas Kavakos(1968-)。当然这个录音就成了世界首次录音了,而这个第一版小提琴协奏曲虽然并非第一次亮相(1904年西贝柳斯完成该作品创作后就在赫尔幸基举行了首演;之后这个第一版也好像有人在当地的音乐会上演奏过),但是这个作品的乐谱始终没有正式出版。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原版而无人在芬兰以外的地方演奏了。而这个原版的乐谱(作曲者自笔谱)被保存在赫尔幸基大学的图书馆里有近90年了。
这个原版和现行版(1905年版)的区别,已经在世纪之交谈协奏——行人、SONARE谈话录(三)的西贝柳斯部分中已经涉及到了,这里再简单整理一下。两个版本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独奏小提琴部分,原版本的要求小提琴部分的演技更加高。像贝多芬的小协一样在重头戏的第一乐章中设置了两个华彩乐段等等。比较熟悉西贝柳斯生平的人都会清楚,西贝柳斯年轻的时候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技艺高强的小提琴演奏家。然而事与愿违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这样的理想。有人认为这就是西贝柳斯留下这个原版小提琴作品的背景之一。要知道西贝柳斯唯一的一部协奏曲不是钢琴也不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或许就是成为他创作这个小提琴协奏曲的重要原因之一了,同时从这个原版本的风格上说更有些接近炫技风格的作品了。
再说说这位希腊的年轻小提琴家。当年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第一名而走红欧美的印第安娜大学著名小提琴教育家J.GINGOLD的高足。这是他与BIS公司合作的第一个录音。他的琴声虽然有些显得单薄然而具有相当的穿透力,特别符合西贝柳斯等北欧风格的作品。给人感觉虽然有些外表的冷漠,然而却让人感到内在的激情。总觉得这种风格有些另类,俨然不同于现代小提琴演奏者的群体性格。
BIS公司好像特别重视这个录音。在CD的说明书中详细地对两个作品的性格区别加以说明,包括各种与这个录音有关的各种数据、信息里里外外一一罗列,简直是细致到家了。我觉得现在很少有唱片公司能够做到这点了。从这个详细的说明中明白了,这个录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两点式录音(就是在音乐厅内布置两个MIC;不再布置针对独奏乐器的MIC)。演奏者用的琴是1742年威尼斯的DOMENICO MONTAGNANA,弓是1845年的PAUL SIMON……
西贝柳斯的作品里能够打破国界,融入世界音乐语汇的,当属《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里没有出现芬兰英雄史诗和神话传说,也没有遭受异族统治的怨怼,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被列入小提琴音乐的经典文献,是许多小提琴演奏家乐于接受挑战的曲目。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03年,经过两年多的修改润色,1905年公演。这首协奏曲刚刚问世的时候也和许多器乐协奏曲的经历一样,被认为技术上艰深复杂,不适合演奏,后来经过演奏家的努力,解决了演奏中的难点,这首小提琴名曲才被广泛地接受。在小提琴演奏技术愈加完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的今天,演奏西贝柳斯协奏曲已不是什么难题,但随之出现的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音乐表现,也就是前面说过的音乐是否“有国界”的问题。《d小调协奏曲》由于它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受到小提琴演奏家们的钟爱,几乎所有的本世纪演奏家都把 这首曲子列入自己的演出曲目,英国出版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收入的这首协奏曲的演奏版本多达近二十个,这还是经过精心汰选的,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本世纪小提琴名家。《企鹅指南》不吝文墨地对这些录音版本作了详尽的评介,细致到演奏者的状态如何、麦克风位置离小提琴的远近、音场空间感等等,就是没有涉及音乐表现,或者说是音乐语句处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易发现的问题,由于民族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音乐的内质常常被忽略。
西贝柳斯孩提时代便表现出音乐才能,他五岁开始学音乐,能在钢琴上弹出即兴的旋律,还配上简单的和声。他接受系统的钢琴训练,对演奏并没有多大兴趣,却醉心于在键盘上即兴游戏。他15岁时对小提琴着了迷,并立志要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但这个年龄对于复杂的现代小提琴技术要求来说,已经太大了。16岁进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学的是作曲,同时也在练习小提琴,后来也达到了能在四重奏里拉第二小提琴的水平,但是他的小提琴演奏能力也就仅此而已了。西贝柳斯没能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扬名于世,却为小提琴文库留下了《d小调协奏曲》这部名著。
西贝柳斯写《d小调协奏曲》是在1903年,在此之前,他早已在1897年开始领取政府的终身年金,这是一份优厚的待遇,他不必为此承担任何义务,只须埋首于他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就是了。他无需像许多作曲家那样为生活所困。他把家搬到乡下,在宁静的湖边筑屋而居,在安宁的环境里沉醉于音乐之中。《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里创作、修改完成的。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遵从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乐曲开始没有像古典协奏曲那样由乐队呈示主题,和门德尔松、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一样,独奏小提琴直接登场,唱出悲婉浪漫的主题,在气氛上很像是北欧沉静的湖泊山林,主题经过发展,音乐逐渐热情,第二主题明朗的激情预示着高潮的即将到来,小提琴华采乐段富于激情,是浪漫抒情的光彩照人之处。第二乐章篇幅不长,是西贝柳斯所有作品里最优秀的浪漫曲,也是世界小提琴协奏曲里比较著名的柔板乐章之一。第三乐章进入快板,是一首狂野放浪的舞曲,粗重、笨拙,被评论家称之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之间展开竞奏,轮番歌唱,把乐曲一层层推向高潮,导向辉煌的尾声。
BIS唱片公司于1973年由巴尔(Robert von Bahr)创立于瑞典,最初的起因是他吹长笛的夫人想出唱片却没有唱片公司愿意替她录音,巴尔便决定自力更生,创办公司自己制作。创业之初,他录制过犹太宗教音乐,中世纪、文艺复兴的音乐,但都没打出名气,直到为著名女高音尼尔森(Birgit Nilsson)录制了一张唱片后才引起唱片界的刮目相看,并由此在竞争激烈的唱片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BIS唱片公司不仅注重选曲的独特,同时也追求音质的优异,其唱片也因此而常被指定为专业器材测试音质之用。该公司曾发行过两个限量特价系列,一个是三张卖一张价格(3 CDS for the price of 1)的“最佳经典系列”(Your Favourite Classics);另一个是两张卖一张价格(2 CDS for the price of 1)的“双子座系列”(Twins)。由于BIS的唱片品质不凡,曾获得瑞典国王勋章,同时还曾获得Gramophone唱片大奖、日本唱片学会唱片大奖、西贝柳斯协会大奖、瑞典留声机大奖等。
http://attachment.0sm.com/node0/2022/08/862EE2963AD1CC01-ee8b1859e65edabb.mp3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最初版本)- 第1乐章(卡瓦科斯+万斯卡) |
|